文明浙江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门户网站 | zj.wenming.cn
中国文明网总站 | 聚焦浙江 | 文明播报 | 文明创建 | 未成年人 | 思想道德 | 文明实践 | 主题活动 | 榜样的力量 | 农村精神文明 旧版 | 邮箱 | 设为首页
宣传思想 | 文件公告 | 文化建设 | 文明长廊 | 人文浙江 | 全民阅读 | 理论时评 | 我们的节日 | 讲文明树新风
     
聚焦浙江  
>>更多  
· 如何创新讲述中华民族文明图景?
· 温州启动首场高校无偿献血活动
· 追忆捐资助学四十余载的上虞乡贤张杰
· 文明祭扫倡议书
· 让乡土文化之美滋养更多人
· 如何用文化来经营一个区域?
· 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 小古城,烟火气里看民主
文明播报  
>>更多  
· 52岁滴滴司机跳桥救起4岁孩子
· 30秒!他纵身跳入水中 救起五岁落水女童
· 舍弃价值36万蟹笼!浙江“船老大”沈华忠又救人了
· 七旬“阿鲁”既是医生也当“老娘舅”
· 宁波这位“中华慈善奖”获得者22年捐款2亿元
· 听援疆的她们说,在阿克苏所做最有意义的事
· 杭州一小学“学雷锋日”为阿克苏小伙伴圆梦
· 老人珠海旅游突发心梗,“浙医天团”接力急救
主题活动  
>>更多  
微信图片_20240313152102.png
19.jpg
19.png
18.jpg
zhuti.jpg
xx.jpg
   首页 > 榜样的力量
“老人与海”—关爱海岛留守老人公益项目
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浙江文明网     2018-01-04 17:53:06
 稿源: 中国文明网
 编辑: 毛宁
  项目名称:“老人与海”关爱海岛留守老人公益项目

  开展项目的时间:201310      

  参与项目的注册志愿者人数: 124

  项目负责人 余璐璐

  项目概述及亮点成效(不超过1000字):

  一、项目概述:“老人与海”关爱海岛留守老人公益项目是由普陀山千手公益发起,并经4年左右时间的探索,最终形成的一个以海岛留守老人为服务对象,以志愿者为服务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给予海岛留守老人物质精神多种关怀的公益项目。在项目实施中,由于舟山边远海岛数量较多,老龄化严重,留守老人数目巨大,考虑到千手公益自身能力局限,并综合岛际交通、老人数量、操作可行性等因素,因此选定一个小岛为试点开展常态化的运作。具体区域为普陀白沙岛,服务对象为白沙岛留守老人,包括孤寡、低保、空巢和残疾老人等弱势群体,数量为800名左右。项目主要内容为“三个一”:“一双小手”即感情关爱老人,带领“红领巾”或老人的子孙,定期看望老人并表演各类节目,给老人送去“家的温暖”;“一张照片”即亲情连接老人,每年给老人拍照留念,并寄给其子女,用相机留住岁月的痕迹;“一份服务”即物质丰富老人,根据海岛物质比较短缺的实际情况,为老人提供物品代购服务,同时开展医疗、理发、家电维修、清洁等各种服务。截止目前,项目累计招募志愿者424名,其中核心成员26人,服务周期为每月1-2次,每次服务时长为6小时。

  二、亮点:1、紧扣海岛特点。目前农村留守儿童、老人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而海岛地区由于地域局限性,而且数量相对有限,造成全社会对这部分群体观念比较模糊,重视程度不足;而我们作为群岛新区,国家海洋战略的先行区,也理应在海岛公益方面结合自身特色先行先试,有所作为。2、发挥文化优势。依托舟山深厚的海洋文化和佛教文化底蕴,以公益为引领,将海洋文化、佛教文化、旅游文化等各要素相串联,形成鲜明的特色和响亮的品牌。3、整合各方资源。以青年为主导,以志愿者为主体,整合群团组织、社会自组织和社会各界等社会力量,实现了公益集聚化。

  三、成效:1、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方便。通过项目实施,解决了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实际困难,志愿服务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很多日常服务如家电维修、理发、拍照等,让群众不出海岛享受各类便利。其中,2016全年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24次,参与志愿者500余人次,服务群众8600余人次。2、引发社会对海岛留守老人的关注。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引发了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对海岛留守老人的关注,特别是2016年“老人与海”项目代表舟山参加了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并荣获浙江赛区金奖,全国赛区银奖的好成绩,使“老人与海”公益项目走出了浙江,走向了全国,海岛留守老人也得到了全国越来越多公益组织和媒体的关注。3、志愿者队伍得到锻炼。通过项目实施,注重在志愿服务中发现、挖掘、培养人才,让志愿者在与老人面对面服务中架起了年轻人与老年人心灵沟通的桥梁,唤起敬老爱老意识,让服务老人成为青年的一种青春时尚的生活方式,让公益成为每个年轻人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开展活动的照片

  推荐单位:舟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浙江文明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B2-2008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