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浙江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门户网站 | zj.wenming.cn
中国文明网总站 | 聚焦浙江 | 文明播报 | 文明创建 | 未成年人 | 思想道德 | 文明实践 | 主题活动 | 榜样的力量 | 农村精神文明 旧版 | 邮箱 | 设为首页
宣传思想 | 文件公告 | 文化建设 | 文明长廊 | 人文浙江 | 全民阅读 | 理论时评 | 我们的节日 | 讲文明树新风
     
聚焦浙江  
>>更多  
· 文明祭扫倡议书
· 让乡土文化之美滋养更多人
· 如何用文化来经营一个区域?
· 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 小古城,烟火气里看民主
· 中国审美,如何实现国际表达
· 绍兴全域推广光明影院
· 在之江大地续写文明新篇
文明播报  
>>更多  
· 30秒!他纵身跳入水中 救起五岁落水女童
· 舍弃价值36万蟹笼!浙江“船老大”沈华忠又救人了
· 七旬“阿鲁”既是医生也当“老娘舅”
· 宁波这位“中华慈善奖”获得者22年捐款2亿元
· 听援疆的她们说,在阿克苏所做最有意义的事
· 杭州一小学“学雷锋日”为阿克苏小伙伴圆梦
· 老人珠海旅游突发心梗,“浙医天团”接力急救
· 特殊快递背后是曾被杭州帮过的母子的心意
主题活动  
>>更多  
微信图片_20240313152102.png
19.jpg
19.png
18.jpg
zhuti.jpg
xx.jpg
   首页 > 理论时评
银龄讲学计划让农村教育未来可期
浙江文明网     2019-05-13 09:34:03
 稿源: 浙江文明网
 编辑: 吕若禾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退休教师优势资源,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银龄讲学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2019至2020学年拟招募4000名优秀退休教师到农村讲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全国现有退休教师数以万计,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教书育人、传道授业,“把日常平凡琐碎的工作与我们未来的事业和千家万户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其间更是涌现出了诸如于永正、贾志敏等一大批业务精湛、成绩斐然,对教育别有一种情怀的师者,他们退休后,都不约而同地仍然耕耘在全国各地,作课讲学、培养青年教师,提携后进,发挥余热,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

  教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可是他们退休后都去干吗了呢?怎样才能继续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呢?他们的工资应该能够安享晚年,可是他们的精神生活能不能得到满足呢?此次教育部实施的“银龄讲学计划”恰恰满足了他们精神层面的这一需求,为他们搭建了一个重返讲堂、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一方面,相对于中青年教师,如今60岁左右的退休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精力还比较充沛,家庭负担较小,更能扎下根来,沉下心去,用心用情服务于农村教育。尤其是近些年退休的老教师,几乎都经历了新中国教育最艰难的岁月,其中很多退休教师都曾经是当年学校的“顶梁柱”,甚至是各地的“教学明星”,他们的从教经验弥足珍贵,值得广大年轻教师学习,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值得年轻教师崇敬,他们无私的品格更是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补充农村基层师资,让他们去给农村边远地区“贫血”教育“输血”,是一次教育工作的大胆创新与尝试,这对改善偏远学校师资结构,提升农村学校教学水平大有裨益,也是破解农村教育资源贫瘠问题的一个实招。同时,此次“银龄讲学计划”还可以尝试通过这批优秀退休教师推动当地乡村教师培训,培育一批致力于乡村教育的优秀中青年教师,长远促进乡村教育的振兴发展。

  另一方面,对于国家来说,优秀退休教师几乎是性价比最高的教师补充渠道。因为教学工作不同于一般体力劳动,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反而会随着经验的积淀与学识的积累而不断提升。何况这次招募的教师还是以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为主,可以说都是教学领域的“行家里手”。能够引入这些名师资源,对农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工作而言,无疑是一大福音。况且,按照计划,讲学教师服务期间人事关系、现有退休待遇不变,政府只需要为讲学教师按照年人均2万元标准发放工作经费,用于向讲学教师发放工作补助、交通差旅费用及购买意外保险费等补助。这就相当于财政只需要多支出2万元就能补充一名教师,如果算经济账的话,亦可节省下一大笔财政资金。

  教育决定着我们的今天,更决定着我们的未来。时代发展到今天,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发凸显。从这个角度看,实施银龄讲学计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农村教育振兴未来可期!(应杭锋)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浙江文明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B2-2008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