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浙江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门户网站 | zj.wenming.cn
中国文明网总站 | 聚焦浙江 | 文明播报 | 文明创建 | 未成年人 | 思想道德 | 文明实践 | 主题活动 | 榜样的力量 | 农村精神文明 旧版 | 邮箱 | 设为首页
宣传思想 | 文件公告 | 文化建设 | 文明长廊 | 人文浙江 | 全民阅读 | 理论时评 | 我们的节日 | 讲文明树新风
     
聚焦浙江  
>>更多  
· 如何创新讲述中华民族文明图景?
· 温州启动首场高校无偿献血活动
· 追忆捐资助学四十余载的上虞乡贤张杰
· 文明祭扫倡议书
· 让乡土文化之美滋养更多人
· 如何用文化来经营一个区域?
· 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 小古城,烟火气里看民主
文明播报  
>>更多  
· 52岁滴滴司机跳桥救起4岁孩子
· 30秒!他纵身跳入水中 救起五岁落水女童
· 舍弃价值36万蟹笼!浙江“船老大”沈华忠又救人了
· 七旬“阿鲁”既是医生也当“老娘舅”
· 宁波这位“中华慈善奖”获得者22年捐款2亿元
· 听援疆的她们说,在阿克苏所做最有意义的事
· 杭州一小学“学雷锋日”为阿克苏小伙伴圆梦
· 老人珠海旅游突发心梗,“浙医天团”接力急救
主题活动  
>>更多  
微信图片_20240313152102.png
19.jpg
19.png
18.jpg
zhuti.jpg
xx.jpg
   首页 > 农村精神文明
浙江:山村“影院”,日夜不歇
浙江文明网     2014-04-15 10:10:06
 稿源: 浙江文明网
 编辑: 吕若禾

  记忆中的山村,几乎都有一处村民习惯欢聚娱乐的场所;可是当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慢慢带入乡村时,这样的地方越来越少。

  江山市张村乡秀峰村,仍然有这样一个传统。村民周延泉的家,过去是邻里最爱聚集的地方,现在还是全村村民,确切地说,是全村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们爱待的地方——客厅是一个小型“影院”,上午场、下午场还有夜场,不停播放影碟,老人们爱去;隔壁书房是一间图书室,假期里放学后,孩子们爱去。

  在这日夜不歇的山村“影院”里,周延泉紧随时代更新设备,村民们尽管家家都有电视机,还是一如既往地来到他家,享受着这热闹的气氛。在乡亲们无意中的一次次相聚中,我们看到乡村对文化生活的向往。

  “故事大王”周爷爷

  周延泉开始有些糊涂了。桌上放着他的自传书稿《风雨人生八十春》,上下两卷,完稿于2012年。听力下降的他,大声告诉我们他的年纪:“65岁!”

  客厅的墙上,挂着一个“光荣退休”的镜框,落款时间是1989年。张村乡党委书记陈宗仁肯定地说,周老今年是85岁。

  重回1989年,对周延泉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他退休了。对村民来说,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他在村里的身份开始转换了。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周延泉是村里的故事大王。

  自小苦出身的周延泉,只读了3年书,未成年便离开山村,到常山县城去学做秤。秤店旁是家书店,自此他爱上了看书,也装了一肚子的四大名著、《隋唐演义》、《岳飞传》里的故事。

  解放初他参加工作,上世纪60年代回到张村供销社上班。每到冬日农闲时节,空下来的农民,便围到他身旁听故事,日也讲、夜也讲,说者绘声绘色,听者津津有味。后来,村里干脆把周延泉请到大会堂,每晚给全村老少“说书”。

  周延泉退休后,这个浙西偏远小山村,出现了第一台14寸的西湖牌黑白电视机,就在他家。于是,“故事大王”周延泉变成了“放映员”,他家成了热闹的“电影院”。电视一开,屋里济济一堂。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周延泉先后换了8台电视机,以及超过5个录像机、影碟机,紧随时代更新设备,免费为村民播放影视剧。2000年,周延泉的房子重建,30多平方米的客厅成了“影厅”,可以同时容纳四五十位村民。

  那台黑白小电视机,周延泉至今收藏;现在墙上挂的,是47寸的液晶电视,2012年刚换的。卧室里过道上,堆得最多的,是一箱箱的碟片,周老已经说不清自己买过多少张碟了。

  周老同样说不清的,是买过多少本书,他只记得,书的价格越来越贵。他自己爱书,退休前就不间断地买书,退休金也大多用来购书。与人分享读书的快乐,他给不识字的农民“说书”,同时大方地借给爱读书的人。

  现在的图书室里,4个大书柜,装得满满当当。离此百米远的张村小学,经常有学生会来借阅,有个本子,自己登记,自己归还。周老总是笑眯眯地,迎接这些爱读书的孩子。6年级的黄欣欣同学说,其实村里和学校都有图书室,但大家都喜欢找周爷爷。

  大山深处“众乐乐”

  尽管已经有些耳不聪目不明,但周延泉绝不会忘记,每天要准时开门迎客。

  上午8时前,打开家门,摆齐竹椅,开启电视,挑选碟片,放入影碟机,日场的播映开始了;晚上9时后,村民陆续回家睡了,周老清扫一番,关门休息。

  从以前“说书”到现在放影视剧,周老总是热情地招待上门的村民。78岁的饶美仙,手里熟练地编着头绳,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机。这天周老给大家放《还珠格格》,她看得直乐呵。

  “喏,你看前面放着一个电取暖器,天冷的时候用,开起来整个房间都暖洋洋的。夏天周老会把电风扇搬出来,还有蚊香。”饶美仙停下手里的活,心生敬佩地说,周老还经常买些花生、饼干等给大家当点心,特别是晚上。

  张村乡从事来料加工的妇女很多,秀峰村的妇女们,习惯了料理好家务后,拎着篮子一起聚在周延泉家里,边看电视边干活。“编好一个头绳,两分五钱,大家坐在这里一起做,不会觉得闷。”63岁的饶元仙说,自己白天都在这里。

  其实现在家家都有电视机,67岁的周井根说,这里人多啊!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周延泉喧闹的客厅,解了许多留守老人的寂寥。

  但热闹只是一种表象。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影院”之外,书屋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周延泉不曾刻意关注的。

  这天,周延泉的儿子周顺华正好回家。周顺华今年50岁,是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方面的专家,近两年都在参与杭州地铁建设。

  “我能走出去,跟从小看书关系很大。”周顺华非常肯定地说,当山里的孩子还在捉虫、玩泥巴的时候,他已经看了父亲的许多藏书;当山区孩子只知道砍柴放牛的时候,他已经遐想,自己有一天也可以成为教授。

  书屋的积极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周顺华的下一代身上。前几年,在瑞典留学读博士的周鹤琳,给周顺华发邮件时,特别提到,他小时候在书屋里看了很多书,对他的发展帮助很大。周鹤林的姐姐,目前在美国,这对姐弟,年少时都曾在周延泉的书屋里,孜孜不倦地汲取营养。

  周延泉不会去在意这些“成果”,办书屋、开“影院”,免费给村民提供文化娱乐场所,他看来都是日常小事,不足挂齿。在他数十万字的自传书稿中,退休后的回忆寥寥数笔,更没有对坚持了20多年的书屋、“影院”进行描述。

  周延泉所关心的是,只要自己还在,就要继续坚持,让这个山村“影院”,日夜不歇。(浙江日报记者 杨振华 市委报道组 郑积亮 余静轲)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浙江文明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B2-2008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