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浙江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门户网站 | zj.wenming.cn
中国文明网总站 | 聚焦浙江 | 文明播报 | 文明创建 | 未成年人 | 思想道德 | 文明实践 | 主题活动 | 榜样的力量 | 农村精神文明 旧版 | 邮箱 | 设为首页
宣传思想 | 文件公告 | 文化建设 | 文明长廊 | 人文浙江 | 全民阅读 | 理论时评 | 我们的节日 | 讲文明树新风
     
聚焦浙江  
>>更多  
· 如何创新讲述中华民族文明图景?
· 温州启动首场高校无偿献血活动
· 追忆捐资助学四十余载的上虞乡贤张杰
· 文明祭扫倡议书
· 让乡土文化之美滋养更多人
· 如何用文化来经营一个区域?
· 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 小古城,烟火气里看民主
文明播报  
>>更多  
· 52岁滴滴司机跳桥救起4岁孩子
· 30秒!他纵身跳入水中 救起五岁落水女童
· 舍弃价值36万蟹笼!浙江“船老大”沈华忠又救人了
· 七旬“阿鲁”既是医生也当“老娘舅”
· 宁波这位“中华慈善奖”获得者22年捐款2亿元
· 听援疆的她们说,在阿克苏所做最有意义的事
· 杭州一小学“学雷锋日”为阿克苏小伙伴圆梦
· 老人珠海旅游突发心梗,“浙医天团”接力急救
主题活动  
>>更多  
微信图片_20240313152102.png
19.jpg
19.png
18.jpg
zhuti.jpg
xx.jpg
   首页 > 全民阅读
 
精神富有视野下的阅读方法
浙江文明网     2016-08-26 09:15:05
 稿源: 宣传半月刊
 编辑: 金 妍

  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了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年代,尽管阅读的风气在日趋式微,但阅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其作用仍不可低估,关键是人们如何开展真正意义的阅读。

  一、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纸质阅读,是经典阅读,不是读图、读网等浅阅读。这样讲,并不是否认知识可以通过新科技途径获得,也不想否认图文书、电子书、网络对于人们获取信息、增加乐趣的便利性,而是要提醒大家重视纸质阅读、重视经典阅读的本意。由文字构成的书籍,因符号抽象,常呈现为一开放的结构,在引发人书对话过程中,能引起读者往复思考,是最能锻炼人脑的活动。而音画构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触及心灵。耽溺于图文形象日久,极易使人产生惰性,形成按既定预设被动接受的知觉依赖,进而导致思维迟钝自闭,沟通不良。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时性和碎片化的资讯,在使读网带上时髦化的“轻阅读”、“浅阅读”特点同时,也造成了人智力的降级和思想的衰退。正如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所指出的那样,网络因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排,使人的阅读常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有鉴于此,人们切莫相信,一味的读图和读网有益于人的精神,相反,它在提供便捷的同时培养了人们的懒惰,可以说,沉溺于读图和读网是引导人们精神走向弱智,甚至是走向衰退。

  作家王蒙在上海图书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论坛上谈到网络阅读时指出:“网络时代让我们的阅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阅读变得过分轻松、方便时,我有一个担忧:浅层的浏览会不会从此代替专心致志、费点劲儿的思考,久而久之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如此一来,阅读会不会变为表层浏览、浅层思维,人们看似夸夸其谈、无所不知,事实上却缺乏深入的、系统的、一贯的思考。”这是对上网进行轻阅读、浅阅读弊端的有力剖析。

  互联网特别是微博的兴起,使以往碎片化的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人们的阅读变成了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式。往往前一个热点话题刚刚兴起,就被接踵而至的新话题所取代,网民的兴趣点在页面之间来回跳跃,思维不再连贯,思考不再深入,在追新逐异中使思想应有的“深入、深刻、深度”成为牺牲品。有人因此调侃,网络使“知识分子”变成了“知道分子”。

  网络时代浅阅读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经典阅读有本质区别,后者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章节之间靠平行、递进等逻辑关系排列。读书尤其是读比较艰深的经典作品,需要读者投入全部注意力,一遍不懂,还须回过头去重看。而网络阅读的跳跃性使看似非常简单的重看变得困难重重——因为不断有新的东西在吸引你的眼球。打个比方,网络阅读如同在一块木板上到处敲击,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传统的纸质阅读、经典阅读如同在木板上钻孔,务求深透。因此,对今天的读者来说,讲究阅读方法,对互联网的利弊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要充分利用其快速、便捷、互动的优点,也要警惕把上网浅阅读当成阅读的主流,忽视甚至放弃传统的纸质阅读、经典阅读。

  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读与写的紧密结合,通过写来深化阅读,增强阅读的效果。在阅读时,边思考,边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提取要领,钩其主旨,是古今学者推崇的一种治学方法。唐代韩愈在《进学解》里,说他自己读书的方法是“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思是说,对于记载事情的书,必须掌握住它的要领;对于阐述道理的书,必须探索出它的主旨。就是说,读书时,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归纳,实在是重要的读书方法。革命导师列宁在阅读哲学名著时,写下厚厚的哲学笔记,不仅深化自己对许多重要哲学观点的认识,还为后人研究哲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领袖毛泽东在研读历史书籍时,边读边想边写,对历代历朝的著名帝王将相都有评价,可以说,他的这种阅读方法,是他历史知识渊博、哲学思想丰富的重要原因。

  读与写相结合,有很多好处。首先,促使读者动脑筋思考。读一个章节或段落,要知道这个章节或段落说的是什么意思,不思考便不会得出结果。而经过一番思考,就能领会其中的要领和主旨,若是善于联想,更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其次,会促使读者在读书时痛下功夫,积极消化,加深理解。如果读书时不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归纳其要旨,读完就拉倒了事,往往缺乏深度理解。再次,便于进行记忆。善于概括、归纳能帮助读者抓住文章之纲,不仅统领全篇,而且经久不忘。

  当然,读书进行归纳和概括,须力求准确,切忌望文生义。这就要求读者在读书时必须善于思索,认真分析,从浩瀚文篇中抓住其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对重要经典的书和文章,要有“读书破万遍”的精神,甚至对其重要的段落动手抄写。每一个概念,务求能弄明白,每一个结论以及论证的方法和材料,务求能搞清楚。

  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是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乐趣

  首先须在观念上祛除功利色彩。牛津大学社会学家经过20年的调查研究,认为阅读对人职业水平的影响要远超过电影、音乐或社交。但同时也指出,这种益处的获得有一前提,就是你必须出于爱好而读。这种爱好能促使人体释放更多产生满足感的多巴胺,从而使人更自觉地投身阅读其中。相比这种精细的科学化指证,中国经典的教诲显得更简切可感,那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遗憾的是,这类教诲并未为当今人们所记取。因“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者常能听从心的指令,通过经典的阅读知道人应该过理性的生活,既服务社会,又涵养个性,然后在对宇宙与人生、自我与他人的观照中,保持内心的安宁。“为人”者只会想着用它做工具,邀名射利,求田问舍。世界上有许多书本来就与实用无关,而只为情趣存在。也不要说有些书离现实太远,换个角度,其实它离你的理想很近。至于还有些书对你现在帮助不大,但可能对你的终身都会有影响。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与蒸汽机同时,今天蒸汽机早已被淘汰,但陀翁的小说仍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可以带着目的读书,但不能太有目的,正如可以带着目的与人交往,又不能总带着目的,否则会很可怕。

  其次,须在阅读过程中克服求快的心理。阅读是一个沉静与沉思的过程,在这种沉静沉思中,我们不仅使书中文字活起来,充实我们,还使它因我们的理解得到延展、增值和升值。所以经典的价值可以理解为,它坚持要我们放弃通常的做法,放慢速度,沉浸其中,然后去获得原本不属于我们的宝贵经验和精神食粮,还有我们平凡人生所永远不能遭遇的崭新体验。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戴维•乌林(Daivid Ulin)告诉我们,在阅读中,如果不静下心来,细细咀嚼,你根本无法体会真正阅读者切肤的渴求。至于《罪与罚》这样的经典,大段的心理描写,与通俗小说有一明确主题和显豁线索全然不同的“复调”写法,更需人细细寻绎才有所悟。

  因此,现在人们开始提倡“慢阅读”(Slow Reading),主张不仅在时间上,更在心态上保持清静与闲适,然后走进经典。其实,这原是早先读书人的常态。中国古人自来就多闲来读经,虽南面王不易的雅谈;在西方,从波德莱尔、本雅明到阿伦特,也都有过惟闲者才是智者的高论。当阿伦特在《黑暗时代的人们》中说:“现实世界熙熙攘攘,纷繁复杂,一切在我们眼前飞逝而过,只有无所事事的闲逛的游手好闲者接受到了它的信息”,她其实是在告诉人,只有悠闲自得同时越然功利之上的人,才能真正读取这个世界最杳渺的真谛,并保持阅读最高上的品质。故经典必须慢读,也值得人这样慢读。有此慢读,才会有精读、研读之说,你才能体会米兰•昆德拉所说的那种“久已失传的乐趣”。

  在此过程中,不要怕读不完,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经典阅读尤其如此。设定一个合理目标,如美国人费迪曼所开列的,从18岁到80岁的《一生的读书计划》,人是可以大致读完经典的核心部分的。重要的是,经由经典阅读,你学会了举一反三,见迩知远,实际上就获得了费氏所说的“超越时空”的能力。还有,不要怕读不懂,相较于人很容易毁于自己喜欢的浅近的东西,那种不能一目了然的东西反而能让人经久不忘。只有困难,才够挑战,才能精进,然后才如理查德•罗蒂《文学经典的启示意义》所说的,在不失去“浪漫主义的原素”和“启示价值”的同时,既“产生知识”,更“产生希望”。(李泽泉 浙江省委宣传部讲师办主任 )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浙江文明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B2-2008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