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浙江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门户网站 | zj.wenming.cn
中国文明网总站 | 聚焦浙江 | 文明播报 | 文明创建 | 未成年人 | 思想道德 | 文明实践 | 主题活动 | 榜样的力量 | 农村精神文明 旧版 | 邮箱 | 设为首页
宣传思想 | 文件公告 | 文化建设 | 文明长廊 | 人文浙江 | 全民阅读 | 理论时评 | 我们的节日 | 讲文明树新风
     
聚焦浙江  
>>更多  
· 如何创新讲述中华民族文明图景?
· 温州启动首场高校无偿献血活动
· 追忆捐资助学四十余载的上虞乡贤张杰
· 文明祭扫倡议书
· 让乡土文化之美滋养更多人
· 如何用文化来经营一个区域?
· 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 小古城,烟火气里看民主
文明播报  
>>更多  
· 52岁滴滴司机跳桥救起4岁孩子
· 30秒!他纵身跳入水中 救起五岁落水女童
· 舍弃价值36万蟹笼!浙江“船老大”沈华忠又救人了
· 七旬“阿鲁”既是医生也当“老娘舅”
· 宁波这位“中华慈善奖”获得者22年捐款2亿元
· 听援疆的她们说,在阿克苏所做最有意义的事
· 杭州一小学“学雷锋日”为阿克苏小伙伴圆梦
· 老人珠海旅游突发心梗,“浙医天团”接力急救
主题活动  
>>更多  
微信图片_20240313152102.png
19.jpg
19.png
18.jpg
zhuti.jpg
xx.jpg
   首页 > 人文浙江
编的是竹子,传的是匠心
浙江文明网     2017-02-04 11:35:25
 稿源: 浙江文明网
 编辑: 毛宁
 

图片来源:钱江晚报记者 林云龙/摄

  一根茶杯口粗细的竹子,劈开、剖起,变成3毫米厚的竹篾,再用刀剖8层,直到变成一片近乎透明的薄纱,再用排针一拉,一把薄如蝉翼、细如头发的篾丝就成了。一根竹子,破成千丝,原来真的不是魔术。

  杭州市手工艺活态馆里,竹编非遗传承人、宁波工艺美术大师张心荣,戴着眼镜,眼神笃定而专注,安静地做着这一切。

  今年刚满60岁的张心荣,1957年出生在浙江象山的黄避岙乡鸭屿村。15岁拜师学艺,45年来,张心荣几乎把人生都编进了竹编里。

  围观的年轻人发出了惊叹声。一位不甘心的姑娘抓了一把自己的头发和篾丝比了比,惊呼:“啊呀,绝了绝了,真的跟头发一样细!”

  匠人张心荣笑了。

  “竹子也分公母,和人一样。母竹韧性更强,适合做很细的篾丝;公竹一般用来做外圈,固定结构。想做精品,1000根里能选出一根已经够好了。”

  和竹子打了半辈子交道,张心荣身上也带了一种坚韧,隐藏在朴实低调的外表下。这份坚韧,在学徒期间入行后就扎下了根。

  “那时候做徒弟是很苦的,师傅家里做饭洗衣各种杂活都要抢着做。白天跟师傅学,每顿饭吃得飞快,趁师傅还在吃的空当拿偷偷备好的笔记本,把师傅教的宽窄、粗细、厚薄记下来,晚上自己爬起来再偷偷练。”

  因为这份勤快好学和韧性,张心荣在4位师兄弟中第一个“出师”,自己带起了徒弟,开始了挑着担子走家串户做竹编谋生的日子,此后的10多年里,张心荣几乎把宁波象山80%的村子都走了个遍。

  做篾匠45年,张心荣也有过放弃的时候。“改革开放后,大量的手工制品被机器制品代替,竹编也越来越不吃香。为了吃饱饭,我也只好转型。25岁到35岁,我开过照相馆、图书馆。直到40岁,我想了很多,觉得自己还是喜欢竹编,想干回老本行。”

  他租了一间房子,三年潜心研究名家名作。刮青、破节、剖片、起篾,再到人物的表情,书法的笔锋……“有时候,半夜睡不着,就起来研究原图,很枯燥寂寞,但不吃透它不甘心。”

  这份坚韧,让他创作的竹编《兰亭序》被业内评为“独一无二”的精品。

  作为象山的竹编非遗传承人,2013年张心荣被省工艺美术馆请到了杭州手工艺活态馆,展示竹编技艺。张心荣说,他来这里,是想把竹编技艺传承下去。这是他的执念。所以,在活态馆里,张心荣每日做竹编,向到来的参观者介绍竹编,开课教人做竹编。有时候,美院的教授、学生、设计师,都会来跟他请教,有些还和他一起合作,把设计理念变成作品。

  从一个乡间篾匠,到一名非遗传承人和竹编工美大师,张心荣说他一直觉得,传统工艺会不会没落,“只要你静下心来,肯动脑,多创新,花时间吃苦头,传统工艺肯定会再次发光发热。工匠精神,不就是这个吗?”(钱江晚报记者 余雯雯/文 林云龙/摄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浙江文明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B2-2008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