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 聚焦浙江 | 文明播报 | 文明创建 | 未成年人 | 思想道德 | 志愿服务 | 主题活动 | 榜样的力量 | 农村精神文明 旧版 | 邮箱 | 设为首页
地方文明网站 | 宣传思想 | 文件公告 | 文化建设 | 文明长廊 | 人文浙江 | 全民阅读 | 理论时评 | 我们的节日 | 讲文明树新风
     
   首页 > 思想道德
16年,168名浙师大学子行1800多公里上演“支教马拉松”
浙江文明网     2017-05-11 10:25:35
 稿源: 浙江文明网
 编辑: 毛宁

2016年,浙师大支教团成员为广西龙州独山完小的孩子们上课。图片均由浙师大提供

2003年,浙师大支教团老师在辅导学生。图片均由浙师大提供

2002年,浙师大支教团与当地老师合影。图片均由浙师大提供

  机穿过云层,降落在广西南宁,再乘大巴沿着山路前行3个半小时,便抵达被喀斯特山地包围的广西龙州。

  这是一座毗邻越南的边境小城。没有林立高楼,也无车水马龙,眼前的小城显得静谧温和。

  然而,如水静谧中,青春在奔流。16年来,168个人青春接力,跨越1800多公里的山水,上演了一场漫长的“支教马拉松”。这是一场理想的追寻,也是一次责任的坚守。他们挥洒青春汗水,一遍遍擦亮了那个共同的名字——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只要孩子想学

  他们就努力教

  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苏霍姆林斯基

  早晨8时,龙州县龙州镇新华中心小学,忙碌的一天伴着朝阳开始。

  在一年级三班教室,51张小课桌整齐地摆放。“大兔子躺在小兔子身边,微笑着轻声说道: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早自修上,杭州姑娘徐英超正在给孩子们讲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

  虽然第一次当班主任,但带好这群小娃娃,对徐英超而言并不难。她有很多创新的教学方式,比如这一次,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不听话,她在早自修就讲“网红”绘本,通过故事培养孩子的行为规范。

  徐英超的声音温柔清脆,像一把豆子洒在青瓷碗里。孩子们听得入迷,目不转睛地盯着她……

  下课铃响了,她正要离开教室。“徐老师,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一个小机灵鬼冲到她面前大喊一声,把刚学到的句子送给了她。

  “这是支教生涯中最幸福的事。”徐英超笑得眼睛眯成了缝。

  徐英超是去年夏天18名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之一。在支教团大本营龙州县高级中学,她的同伴们遇到的则是另外一番情景。

  刚到龙州县高级中学时,讲台上老师口若悬河,讲台下认真听课的学生却不多。

  去年夏天,12名支教团成员被分到这所中学。支教团团长傅越超说:“龙高的学生大多生活在农村,由于条件有限,他们接受的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好他们并非易事。”

  “一个都不能少。”这是支教团成员的心声,也是他们的行动。日复一日的坚持和付出,奇特的化学反应悄悄产生了。

  在高一440班教室里,数学老师傅越超一边写板书一边讲习题。她有一张娃娃脸,刘海挂在额头,要不是微蹙的双眉、严肃的表情,看上去像个高中生。

  讲台下,坐在第三排的黄兴(化名)记着笔记,不时抬起头看黑板和老师。和上学期相比,黄兴变了。他是别人眼中的“差生”,从进校开始就坐在教室后排,上课几乎从不听讲,晚自习也常逃课。“但是他很有礼貌,每次见到我都主动打招呼。”傅越超很快找到了黄兴的闪光点,也是教育的切入点。

  去年来龙州后,每次学校月考结束,傅越超都会找学生谈心。“你有没有想过毕业以后做什么?”“如果你现在努力一点,以后会有更好的机会。”“有什么不懂的,随时来问我。”记不清这些话对黄兴说过多少次,但却记得黄兴一点点地改变了:这学期开学,他主动要求坐到前排,上课认真听、认真做笔记,课后还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傅越超说:“学生的任何一点改变和进步,都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还有高一学生李小燕(化名)。她从小患脑瘫,到现在还不能说话。虽然一路上到了高中,但她性格敏感内向,上课常常走神。“愿你相信,美好的你将被世界温柔以待。”支教团的王蔚总是以这样的鼓励激起了她的希望。“王老师,上小学的时候,我没想过自己会上初中。读初中的时候,也没想过要读高中……现在我变得开朗,感受到快乐,真的很感激你。”她在写给王蔚的信中说。

  深夜11时,龙高科技楼的支教老师宿舍还亮着灯。他们中有不少人刚刚结束晚自习回来,傅越超开始准备明天的课,生物老师杨琼正在批改当天的试卷,化学老师兼班主任王蔚还在微信上与学生谈心。“只要他们想学,我们就努力教。”浙师大的全体支教老师都这样想。他们竭尽所能,为孩子们点燃希望的灯。

  忙碌的一天即将结束,南国蓝黑色的天幕上,一弯月亮照着静静的校园,建筑和草木好像镀上了一层金边。静默的夜孕育着明艳的昼,新的力量在支教学子心中酝酿,新的希望在孩子心中滋长。

  168人青春接力

  放飞梦想快乐前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到龙州去!纵然离家千里、饮食不适、教学辛苦,但对一届又一届的浙师大学子,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召唤,引他们快乐前行。

  每个新学年,浙江师范大学都有一个面向全校新生的支教讲座。那些去过的师兄师姐在台上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还有什么比亲历更能打动人呢?

  “我上大一时,就被师兄包子蛟的故事感动。”2012年,杭州富阳男孩王富刚进大学校门就在一场报告会上听到了包子蛟的事迹。2011年,包子蛟前往龙高支教,教5个班的历史、当两个班的班主任。在他的“搭桥”下,浙师大同学们给龙高的学生捐献过书籍、写过信,还给成绩优异的学生发过奖学金。

  王富说,他当时印象最深的是包师兄的一句话:“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一辈子难忘的事情。”这鼓舞了王富,一个愿望在他心里升腾:走一遍包子蛟走过的路,成为和他一样勇于奉献的老师。2016年他如愿以偿,成为支教团的一员。

  在龙州待了近一年,记者眼前的王富很瘦,戴着金属边框眼镜,脸上皮肤黝黑,衬衫袖子卷到了肘部,小臂上的褐色疤痕细小而明显,那是被不知名的虫子叮咬后的印记,但记者注意到,他的脸上时刻带着笑。

  王富常在课堂上告诉学生外面的精彩世界,鼓励大家好好学习,走出去看一看。“这是我的第一批学生,我希望在他们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

  在这场希望的传递中,包子蛟和王富并不孤单,因为还有更多和他们一样的学子。

  据浙师大团委书记王淑娉介绍,1999年,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了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并组建了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赴西部支教,此后每年以定期轮换的方式开展至今。2001年,浙师大参与到支教中来,从此和龙州结下不解之缘,至今已整整16年。

  2001年,陈焕通、竹红英、周正芳3名浙师大学子第一次踏上开往边陲的火车。一箱行李、一支笔、几本书,开始了他们的支教生涯。破旧的校舍、酸辣的饮食、潮湿的环境,还有许多难题,从未动摇过他们的信心。他们牢记使命,决心将梦想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边疆。

  在龙州县高级中学工作了20多年的政教处副主任胡绍先至今依然记得:“有一天,竹红英处理完学生作业回宿舍,当时天太黑,经过坑坑洼洼的篮球场时摔倒了,晕了很久没人发现,最后还是她自己醒来的。我们很惭愧也很感动。”

  “这几年,龙州很多学校物质条件都跟上了,但就是很缺老师。”傅越超说,当地的独山完小共有4个年级,但只配备4个老师。支教团主动提出去独山完小,从今年3月开始,每天下午都有两名成员到独山完小上课。科学实验课、安全绘本课、趣味英语课……在他们的努力下,城里孩子的课程,这里的乡村孩子也接触到了。

  青春因拼搏而精彩。自2001年以来,浙师大每一年都有新鲜血液加入到这场播撒梦想的“马拉松”中。从2001年的3人到2010年的12人,再到现在的每年18人,接力队伍越来越大。“浙江人,了不起!”胡绍先竖起了大拇指。

  一年时间很短,一年接着一年就长了;一个人的力量弱,一个加一个就强了。16年,168名学子奉献爱心、脚踏实地、放飞梦想;168个青春力量不断叠加,传承之歌越唱越响,越传越远。

  漫长“支教马拉松”

  只有开始没有终点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雅思贝尔斯

  在龙州县高级中学校园主干道旁,有两排高达十多米的大王椰子树,每排5棵,巨大的树冠遮蔽了阳光,洒下一片阴凉。“这些树是第一批支教团老师种下的,当时只有两三米高。”胡绍先回忆说。

  16年光阴,可以让小树长成大树,也足以让懵懂少年长成有为青年,让“长大后,我就成为你”变成现实。

  1992年出生的卢荣华现在是龙州县高级中学历史老师,她是曾经被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第10届成员周国成和杨沁教过的学生。

  “那是2008年,我念高一。”卢荣华回忆起与支教老师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依然清晰如昨。“周老师教地理,讲课认真有趣,大家都喜欢听。杨老师教英语,她长得漂亮,也有气质。光是站在讲台上就很励志了,女生们都想成为她那样的人。”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周国成讲过西湖,让卢荣华心生向往。考上大学后,卢荣华见到了梦中的西湖。受支教老师们的影响,她前后3次去青海支教。如今,她回到家乡,成了另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边,浙师大学子一届又一届地接力付出,那边,龙州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卢荣华”。支教老师们影响了龙州孩子,孩子们也影响着支教老师。杨秋至今还被一个关于巧克力的记忆感动着。

  2008年,支教团的杨秋来到龙州一中担任历史老师。有一天,有个叫周弋群的女孩子来找她。杨秋发现,这孩子不怎么说话,很羞涩。也许是想给她一点鼓励,交谈结束时,杨秋给了她一块巧克力。

  没想到,一块小小的巧克力打开了周弋群一个美丽的新世界。“杨老师,也许你不知道,这是我第一次吃到这么贵的巧克力。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滋味,也永远不会忘记你。”离开龙州后,杨秋看到周弋群在网上写给她的一封信,忍不住热泪盈眶。

  帮助别人,也成就自己。如今,已经毕业留在浙师大校团委工作的杨秋说:“在龙州,孩子们教会了我很多。现在我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去喜欢和教导,很大原因源于一年的支教经历。是龙州的孩子让我懂得了教师的职责。”

  每一年,浙师大的学子们在龙州经历风吹日晒与精神洗礼,比从前更有责任和担当。“支教已经成为浙师大立德树人的一个平台。通过支教,学生们实现了自我成长,为祖国作出了贡献,更带动了别人。”王淑娉说。

  2017年,是浙师大学子去龙州支教的第17年。眼下,新一届的支教学子名单已经确定,夏天过后,他们将整装出发,在龙州迎接人生中最丰盛的秋天。

  “支教马拉松”,只有开始,没有终点。(浙江日报记者 曾杨希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地方文明网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我要投稿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浙江文明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B2-2008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