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浙江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门户网站 | zj.wenming.cn
中国文明网总站 | 聚焦浙江 | 文明播报 | 文明创建 | 未成年人 | 思想道德 | 文明实践 | 主题活动 | 榜样的力量 | 农村精神文明 旧版 | 邮箱 | 设为首页
宣传思想 | 文件公告 | 文化建设 | 文明长廊 | 人文浙江 | 全民阅读 | 理论时评 | 我们的节日 | 讲文明树新风
     
聚焦浙江  
>>更多  
· 如何创新讲述中华民族文明图景?
· 温州启动首场高校无偿献血活动
· 追忆捐资助学四十余载的上虞乡贤张杰
· 文明祭扫倡议书
· 让乡土文化之美滋养更多人
· 如何用文化来经营一个区域?
· 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 小古城,烟火气里看民主
文明播报  
>>更多  
· 52岁滴滴司机跳桥救起4岁孩子
· 30秒!他纵身跳入水中 救起五岁落水女童
· 舍弃价值36万蟹笼!浙江“船老大”沈华忠又救人了
· 七旬“阿鲁”既是医生也当“老娘舅”
· 宁波这位“中华慈善奖”获得者22年捐款2亿元
· 听援疆的她们说,在阿克苏所做最有意义的事
· 杭州一小学“学雷锋日”为阿克苏小伙伴圆梦
· 老人珠海旅游突发心梗,“浙医天团”接力急救
主题活动  
>>更多  
微信图片_20240313152102.png
19.jpg
19.png
18.jpg
zhuti.jpg
xx.jpg
   首页 > 文化建设
浙江:文化力量惠及民生
浙江文明网     2016-10-25 10:35:00
 稿源: 浙江文明网
 编辑: 吕若禾

《最忆是杭州》实景演出交响音乐会上,演员在表演《采茶舞曲》 图片来源:新华社

杭州武林广场八少女音乐喷泉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记者吴煌摄 图片来源:浙江日报

  “西湖十景,或近观、或远眺,引人无限暇思、流连忘返。连通这些美景的是一座座历史悠久、造型优美的桥。本届峰会会标的设计灵感就来源于此,二十国集团就宛若一座桥,让大家从四面八方走到了一起……”

  9月4日,西子湖畔,习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会欢迎晚宴上如是致辞。

  此刻,一湖,一桥,勾连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

  湖之上,夏日荷花欣欣绽放,宋诗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荡漾在桨声欸乃中。湖之心,其后举行的大型水上情景表演交响音乐会,借助灯光水影,亦真亦幻,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在B20和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赞美杭州。在这赞美背后、在这“最文化”的杭州山色湖景中,掩映的是一幅“最中国”的发展图景:

  ——在这里,一个自然禀赋并不优越的省份成长为各项社会经济指标协调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发达省份,创造了中国发展的传奇一幕,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

  ——在这里,一座有着千年以上历史文化的重镇成长为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创造了联通世界的商业新力量,呈现出“一种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文化自信,成就了当代中国,成就了当代浙江的发展奇迹。

  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浙江历来是一片文化的沃土,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弦歌不绝。新世纪以来,浙江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努力实现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跨越,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让浙江改革发展更加富有文化色彩和人文温度。

  文化向广,遍野芳华处播撒向美的价值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固本守魂,关系一个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建设文化大省、铸就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成为浙江发展的强劲动力。

  200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了“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其中一条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2005年仲夏,在密集调研的基础上,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号角声中,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好比八个音符,流淌出浙江文化建设的美妙旋律。习近平同志还亲自担任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

  此后,历届省委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浙江文化建设风生水起。

  2011年,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对加快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作出新部署。从“大”到“强”,一个字的飞跃,背后是浙江文化脚踏实地的每一个脚印。

  近年来,在“两富”“两美”现代化浙江建设中,省委都十分重视文化建设。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浙江省委迅速行动,召开全省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制定了地方戏曲振兴、当代文学提升、美术书法精品等文艺繁荣发展“六大工程”。今年初,我省又发布《中共浙江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新添“网络文艺发展工程”,全省文化繁荣氛围更加浓厚。

  犹记得,2015年初夏,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舟山定海区干[览]镇新建社区了解城乡统筹发展和社区文化建设情况。社区群众艺术创作中心,一幅幅色彩斑斓、充满生活气息的渔民画和一件件精美实用的手工艺品吸引着总书记。

  群众文化的多姿多彩,得益于浙江多年来着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努力。

  文化地标,表达百姓精神新向往。

  西子湖畔,当年在习近平同志关心下建造起来的浙江美术馆已走过七个春秋,如今已跻身全国重点美术馆,每年举办各类展览约50个、公共教育活动近300场次,成为创作交流的重大平台、作品展示的重要窗口、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基地。

  杭州西湖区象山脚下,2015年筹建完成、2016年正式获批的浙江第一所正规高水平音乐高等学府——浙江音乐学院,琴声初奏。一条乐章大道,宛若五线谱,自西向东,横贯校园;登高鸟瞰,16幢校舍建筑,状似16种乐器;音乐厅、大剧院,视听音质堪比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中央领导关心下,按照省委书记夏宝龙“盖大楼,引大师,出大家”的要求,一个充满艺术和人文气息、充满流动音符和美妙旋律的音乐艺术人才摇篮正在不断成长,以“事必尽善”的姿态迈向一流音乐殿堂。

  我省多年来持续加大文化投入,西湖文化广场、浙江美术馆象山校区、浙江博物馆新馆区等一大批浙江文化地标不断涌现,提升了浙江的文化服务能力,涵养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十三五”期间,之江文化中心、中国丝绸博物馆改扩建、浙江自然博物园核心馆区、浙江省考古遗产展示园等将陆续建成投入使用。

  文化礼堂,播种乡村文明新风尚。

  连续31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多年来,省委坚持“两手都要硬”,夯实乡村精神文化基础。2013年开始,浙江每年将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列为当年“十件实事”之一。

  这个有着数十个戏曲种类的戏曲大省,省市县剧团每年要在乡间演出2万场;一年放映30万场乡村电影;举办4000余场乡村讲座和展览。有了文化礼堂,乡村文化大不一样了。莲花落表演名家翁仁康说,如今我们七成的舞台放在了农村文化礼堂,那里冬暖夏凉,拥有音响和灯光,像一座座民间剧院。

  短短数年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点到面、由盆景到风景,截至2016年6月,5371座农村文化礼堂如繁花次第盛开在我省广大乡村,成为民有所乐的乡村“会客厅”、传承文脉记忆的“乡愁基地”、凝心聚力的“精神家园”“红色殿堂”,成为建设“两富”“两美”浙江的重要抓手。2016年起,我省每年又将新增1000座以上农村文化礼堂,到“十三五”末浙江将建成万家文化礼堂,覆盖80%农村人口。文化礼堂将成为高水平的农村文化服务综合体……

  服务量化,提升公共文化新品质。

  在舟山,登录“淘文化”网,公共文化产品的选择、交易、评价、服务都在这个平台上。老百姓像逛“淘宝”一样,自主点选喜爱的文艺团队和文体节目,节目单点击后交易成功,自动形成协议。那可是真正的现场演出哟!

  创新得益于我省加快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和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省共建成县级以上文化馆102家、公共图书馆100家、博物馆105家,图书馆乡镇分馆55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基本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向规模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区域均衡、人群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200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这样强调文化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意义。

  理念付诸行动,近年来,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举措,一个个惠及百姓的公共文化设施,一次次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合奏出浙江文化惠民的华彩乐章,滋养着千千万万浙江儿女,在之江大地播撒向美、向智的种子,为浙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明素养和智慧续力。

  文化向深,大浪淘沙间赓续发展的基因

  “杭州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重镇和商贸中心。千百年来,从白居易到苏东坡,从西湖到大运河,杭州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说引人入胜。”面对各国嘉宾,习近平主席9月3日在B20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的这番话,向世界点赞了杭州乃至浙江丰厚的文化底蕴。

  “浙江历史文化丰厚,历史上文化名人群星璀璨。只要传承历史、守正出新,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犹记得,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殷殷重托。

  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发展是一场世界历史进程中难度最高的现代化转型大考,那么,浙江无疑是用尽洪荒之力赶考的一抹中国红。而找到了浙江发展的文化基因,也就找到了继往开来的通关密码。

  人文荟萃的浙江孕育了丰富的浙江精神。

  发展是需要精神的。来过浙江的人都会留下这样一个深刻印象:这里的人,似乎对发展有着永不停歇的追求。浙江每一次的发展向前看,都伴随着一次文化回头望的精神续力: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走遍千山万水、讲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到“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保持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尤其是2005年前后,在习近平同志主持下,省委在原有“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基础上,提炼出了“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以此来规范和引领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在之江大地赓续弘扬。

  “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7000年前,河姆渡萌芽了东方古国的第一粒稻种,文明于此播种。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坚毅果决为当代浙江“五水共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分;再其后,浙江大地人才辈出,勾践卧薪尝胆、沈括博学多识、陈亮经世致用、王阳明知行合一、黄宗羲工商皆本、蔡元培开明开放……正是这种丰厚的精神根基,晕染了一代代浙江人的精神底色。

  浙商崛起为全球著名商帮,不能不提“义利并举”。

  2016年7月,阿里巴巴集团在杭州举办全球公益大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到场点赞。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造了个字,为大会命名:“亲”字下面加个“心”,读作Xin,寓意用心去爱、去做公益。他的初心是,“这世界的穷你救不完,这世界的病你治不光,但我们可以把世界上每个人的善意和善心给唤醒。”

  商求利,益求义。“义利并举”,早已写在浙江人的生命基因里。浙商以仁民爱物之心,穿透金钱和常情的度量,到达更高的境界、更辽阔的彼岸,启迪着一代又一代新浙商。

  义利并举,知行合一。在浙江改革开放初期,东阳木匠筑起一个中国建筑之乡,永康铁匠打出一座中国五金城,义乌小贩鸡毛换糖换回一个国际小商品城;在浙江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打铁匠出身的鲁冠球让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成为中国企业的常青树,甚至在美国频频创造收购当地企业并扭亏为盈的奇迹;自称不懂电脑的英语老师马云和他的团队15年奋斗创下了纽交所史上最大的IPO……他们的创业精神,成为浙江富民强省的强大精神动力。

  解码浙江不竭的创造力,不妨让我们重读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中的论述,“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时代变迁,在无数个冥思苦想的历史时刻,那些在浙江大地上迸发的思想火花,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拨亮代代浙江人心灵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知行合一,实干兴业。

  文化向前,海纳百川中更新传承的血脉

  “深化‘八八战略’研究,启动实施第二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今年初,浙江省“十三五”规划出炉,这一举措为国内外学者热切关注。

  不忘初心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背后,是浙江对文化传承的执着投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部署实施的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之一,是一项系统研究浙江历史文化和当代发展的里程碑式的文化根基工程。简言之,让浙江的过去和现在启迪浙江的未来。

  这是一个有着战略高度的智慧决定:一个资源小省选择怎样的发展战略,是在这个省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扎根于当下,胸怀社会的历史和未来,着力于规律探究,理论才能得到深度和高度,就能沐浴真理的光芒。它高度契合中国文化“鉴往知来”的优秀传统。

  十余年来,作为全国人文社科领域的首个省级大型学术研究工程,文化研究工程围绕“浙江当代发展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浙江名人研究”和“浙江历史文献整理”,即“今、古、人、文”四大板块,数千名省内外学者参与,立项各类课题800多项,出版专著550余部。目前正启动实施二期研究工程。

  而文化的传承,除了要用时光打捞,更须情义守望。其真正的能量,在于代代守护,在于生生不息。

  历时7年,500册浙江古代精华文献《浙江文丛》即将全部面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出版史上规模最大的出版工程之一,也是浙江历代文献经典第一次全面整理出版;

  作为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在主编张曦带领下,多年来持之以恒努力,得到海内外200多家知名文博机构大力支持;

  前不久,集官方和民间十年合力,汇聚浙江几代学人心力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完成,1559册图书,重近5吨。

  ……

  文化如山,巍然庄重。当时省委宣传部的分管领导感慨:“没有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建设的高度重视,没有部领导的部署、落实,这些书写浙江出版历史的文化工程是难以想象的!”

  诚然,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化的每一次升华,无不是创造性传承的结果。浙江地域虽小,文脉千年不绝。古韵悠扬的浙派古琴、唱腔婉转的越剧、光影生动的海宁皮影戏、势如奔雷的余杭滚灯、温润如玉的黄岩翻簧……这些哲思流丽的文化符号,倾注着浙江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传递出浙江人对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希冀期待。

  “浙江的民间工艺是祖国艺术宝库的奇葩,应注意保护与传承。”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一个月内连续六次批示,为我省非遗保护工作指明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系列重要指示。他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今,这些发展理念,正在美丽浙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非遗名录中,浙江省有9个项目上榜,入选数位居各省之首,且国家级非遗项目实现“四连冠”,共有217个项目上榜;

  在全国率先启动涉及全省范围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为172个重点村、868个一般村量身定制了保护利用项目,让古村落真正“活”起来;

  出台《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每年安排1600万元用于56个传统戏剧非遗项目的传承和越剧艺术的振兴发展,确保我省现有的56个传统戏剧非遗项目一个都不能少。

  就像保护眼睛那样保护文化遗产,就像对待生命那样对待文化遗产。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见证了浙江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成为“两富”“两美”浙江建设最独特、最鲜活、最生猛、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形态和精神力量。

  文化向上,高天厚土上铭刻精神的坐标

  “代代相传的文化创造的作为和精神,从观念、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孕育、形成和发展了渊源流长的浙江地域文化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精神,她滋育着浙江的生命力、催生着浙江的凝聚力、激发着浙江的创造力、培植着浙江的竞争力,激励着浙江人民永不自满、永不停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地超越自我、创业奋进。”2006年5月30日,在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作总序时,习近平同志如是嘉许浙江文化的创造力。

  文化创造力,标注浙江的思想深度、精神高度和发展速度。

  这创造力,来自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大力推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近年来,浙江文艺创作自觉聚焦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重大现实题材和浙江本土题材,形成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浙江现象”。在最近两届全国“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浙产的《国家命运》《焦裕禄》等19部作品获奖。

  近年来,文化实践主动对接改革发展的火热生活,讲述浙江故事,书写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浙江省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编写了《中国梦与浙江实践》系列丛书,全面研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创新实践。创作出《百水赋》等文艺作品,展示了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的社会共识和坚定决心。

  这创造力,来自坚守文化立心、精品铸魂,始终把繁荣文艺创作、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摆在突出位置。

  自2005年起,浙江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从文学、电影、戏剧、动漫,到美术、书法、音乐、舞蹈,到理论文章著作……一批批思想深厚、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并积极彰显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文化精品直抵人心对真善美的渴望。杭州歌剧舞剧院汇集世界艺术名家打造的扛鼎之作——舞蹈剧《遇见大运河》,巡演近百场,从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拱宸桥头,到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再到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该剧编导崔巍一次又一次地见证无数观众被大运河绵延千年的命运所感动,并开始思考世界文化遗产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意义。

  文化精品回应时代对深邃思想的呼唤。以浙江大学为代表,浙江的敦煌学研究代代相传,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海外”的局面;位于浙中金华的浙江师范大学,建成了中国一流的非洲研究智库,连续在中国和非洲举办了5届“中非智库论坛”,并被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框架,是国际社会认知中非关系、理解中国对非战略结构与性质的重要平台。

  这创造力,来自以改革为突破口,让浙江文艺进一步激发动力、焕发活力。

  近年来,浙江省委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坚持“做强国有、扶优民营”,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壮大市场主体。

  媒体融合,转型攻坚。浙江近年来共实施媒体融合发展重点项目32个,浙报集团、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等坚守文化责任、坚定创新发展道路,加快数字化转型,全媒体发展趋势明显。

  文化产业,风生水起。目前,全省新闻出版业总体经济规模和整体发展水平都居全国前列。浙江民营影视机构有700多家,涌现出华策影视、长城影视、中南卡通等民营文化企业,拥有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等3个国家级基地,西溪创意产业园等30多个特色影视基地。2015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5.81%,成为我省支柱性产业。

  文化交流,加快走出去。以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为重点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升温——前不久,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在俄罗斯莫斯科开出该国首家中文书店;在中东,浙江参加的2016中卡(卡塔尔)、中埃(埃及)文化年项目和2016欢乐春节文化活动,深受沿线国民众欢迎;“一带一路”上,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其他11个国家的24家机构发起成立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

  这创造力,来自打造享誉国内外的“文艺浙军”,为浙江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曾记否,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打造“文艺浙军”的想法,希冀全省文艺工作者坚守社会责任、恪守职业道德,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争做引领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努力培养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近年来,浙江践行习总书记的嘱托——

  壮大领军力量。分层分类推进“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和文化名家造就计划,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团队建设。目前,共有“五个一批”人才279人,文化创新团队65个。

  培养未来力量。积极实施青年戏剧表演人才“新松计划”、青年作家“新荷计划”、青年视觉艺术人才“新峰计划”、青年影视人才“新光计划”等青年人才系列工程。一支崇德尚艺、服务人民的文艺新浙军正在崛起。

  激励社会力量。成立省市县三级网络作家协会,组织900多名浙江网络作家创业创作。组建成立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为2.8万名“横漂”提供服务……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大发展大繁荣的文艺浙军,将有力助推浙江“更进一步、更快一步”。

  “今天,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曾记否,2005年浙江启动文化研究工程,开启了一方学者研究一方文化基因的浩荡大幕,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成为浙江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今天,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中华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丰厚滋养的浙江人,必将书写出更加恢弘壮丽的浙江故事。(浙江在线)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浙江文明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B2-2008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