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网总站 | 聚焦浙江 | 文明播报 | 文明创建 | 未成年人 | 思想道德 | 志愿服务 | 主题活动 | 榜样的力量 | 农村精神文明 旧版 | 邮箱 | 设为首页
地方文明网站 | 宣传思想 | 文件公告 | 文化建设 | 文明长廊 | 人文浙江 | 全民阅读 | 理论时评 | 我们的节日 | 讲文明树新风
     
   首页 > 聚焦浙江
浙江:省城名医的下乡之路
浙江文明网     2016-08-25 10:59:15
 稿源: 浙江文明网
 编辑: 毛宁

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教授团队在基层医院实施心脏介入手术。 图片来源:浙江日报 鲁青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2013年6月,浙江开展“双下沉、两提升”工作,以“科学配置医疗资源、构建分级诊疗格局”为主线,省、市、县联动,探索一条医疗改革的浙江道路。2013年启动、2014年稳步推进、2015年全面覆盖,3年实践,足见“双下沉、两提升”工作的成效。提升县域、乡镇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甚至是乡村卫生站医疗水平,为构建“首诊在基层,大病去城市,康复在家门口”的有序就医格局,打下坚实基础。

  每周四早上,安吉县中医院都会迎来门诊小高峰。这一天,除了省中医院常驻专家,还有来自省中医院骨伤科、泌尿外科、消化内科等科室的十几名专家来到这里,看门诊、查病房、动手术。当地许多患者一早就来医院就诊。

  3年前,安吉县中医院还因为患者寥寥、入不敷出,一度濒临倒闭。改变的契机,来自一项覆盖全省的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工程。2013年7月,省中医院医疗资源下沉安吉,与安吉县中医院建立全面托管合作关系,成立省中医院安吉分院。

  截至目前,省中医院先后派驻47名专家下沉。省城专家的到来,提高了当地的医疗水平,群众不出安吉便能看名医。在此基础上,优质医疗资源又向农村延展,“再下沉”到乡镇卫生院,村民就近得到省城名医的诊治,也带来了乡村医疗观念的改变。

  规范办医 激活基层医院

  在全省的“双下沉”工作中,像王慎鸿这样,在小县城一待3年的医生不多。

  2013年7月,省中医院与安吉县政府签订为期5年的托管协议。当年10月,时任省中医院院长助理的王慎鸿,担任安吉分院常务副院长,并带来了10余名专家。他们要帮分院在合作期间由二级甲等医院提升为三级乙等。

  刚到安吉县中医院,专家们都愣住了:中医师干着西医医生的活,内科医生成了“全科医生”,什么病都看。更让王慎鸿难受的,是当地医生的态度,“见面客客气气,就是不亲近。私下里,安吉的医生也在议论我们什么时候走,认为我们就是下乡转一圈,对方有抵触情绪。”

  到安吉几个月,“双下沉”工作几乎没进展。此时,安吉县中医院因为入不敷出,濒临倒闭。王慎鸿找医院领导班子和医护人员谈话:“这次‘双下沉’,就是要提升基层的技术水平,把患者留在基层。你们的能力和水平提升了,就不用担心患者流失了。”

  慢慢地,医护人员的观念变了,王慎鸿的工作也顺利起来了。健全一级诊疗科目,完成二级分科,是他做的第一件事。大外科细分为普外、胸外、神经外科等。大内科80张床位,如今细分为心血管老年病和消化、内分泌、肾病等,相关专业定位到每个医生,收治病人落实到分科科室。“如果医生连自己专攻哪一科都不知道,怎么能指望他们判断患者的病情,做到精确治疗呢?”王慎鸿说,“只有规范办医,基层医院才会有活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从完善护理、医疗服务流程,再到调整医护人员考核体系,安吉县中医院的服务流程、管理制度与城市医院逐步接轨。如今,省中医院和安吉县中医院专家们的照片,一起挂到了门诊大厅的墙上。在王慎鸿看来,“双下沉”已渐入佳境。

  基层造血 培养专家团队

  省中医院推拿科是浙江省内独立建科最早、技术力量雄厚的龙头科室。今年4月,省中医院的副主任中医师杜红根,带领推拿科团队来到安吉长期坐诊。

  8月18日上午,安吉递铺街道的章女士,抱着2周岁的小外孙胡铭泽来到杜红根的诊室,“杜医生在这里,我就放心了。”

  小铭泽一出生就被诊断患有先天性“肌性斜颈”,颈部向左边歪斜。半年前,这一倾向越来越明显。先后到杭州两家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都摇头:“西医没有好办法,只能等孩子长大点动手术。”

  听说有名中医来,章女士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安吉县中医院。做了3次推拿,小铭泽歪斜的颈部居然慢慢纠正了,“真是没想到。”章女士喜出望外,她还算了一笔账:“挂号诊疗费加起来不到300元,医保还报销了近75%。如果在杭州大医院做手术,光手术费用就要1万多元。”

  王慎鸿认为,“双下沉”将优质医疗资源导向基层,真正为百姓带来了实惠,“提供多样化的医疗服务,供患者选择,还为他们节省了时间和费用。”

  不断增多的诊疗人数,是安吉人对“双下沉”的肯定。据统计,2015年安吉县中医院门急诊量达44.86万人次,同比增长14.74%,患者均次费用控制在全省同级医院水平线下;出院1万余人次,同比增长20.75%,平均住院日从9.22天下降到7.98天;患者满意率达98.95%,投诉和医疗纠纷数量逐步减少。

  然而在省中医院院长吕宾看来,这还不够。

  “如果仅仅是专家下沉,那么这和普通的医院合作没有区别,因为专家一走,患者也走了。”吕宾觉得,“这一次,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空前,能真正实现‘造血’,为基层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专家团队。”

  为此,省中医院把“双下沉”工作的关键“穴位”,点在人才培育上:对县中医院科室主任实施一对一重点培养,其他医护人员分批轮训,开展名医师带徒工作。2015年6月,首批11名医师分别拜入名老中医门下,进行为期3年的学习。

  今年47岁的丁宪春是其中之一。每周四清晨5时,他就开车前往杭州,在省中医院跟着国家级名中医王坤根坐诊。

  专家下乡 家门口有名医

  从安吉到杭州的路,对于丁宪春来说,是重启的求学路。但对于家住杭垓镇大坑村的胡大妈来说,则是痛苦的就医路。

  早年农村医疗条件落后,胡大妈的两个孩子都由产婆接生,她产后没有得到很好调养,如今经常觉得腰酸背疼、小腹坠胀甚至小便失禁,她无法干体力活,也不敢去人多的地方,每天只能瞅着同伴们跳广场舞。跑了多家医院,医生一致诊断为重度子宫脱垂。要根治,只能一次次跑杭州。

  杭垓地处安吉最西边,从村里去杭州需3个多小时,晚了还挂不上号,即使看上医生也说不了几句话。几次下来,胡大妈灰了心。

  2015年10月,胡大妈盼来了好消息。县中医院和杭垓镇中心卫生院合作办医,3位医生常驻,省城名医轮流下村义诊。当年11月中旬,省中医院妇科专家来到大坑村接诊,查看病情后让胡大妈到县中医院住院,为她进行治疗。

  5天后胡大妈就出院回家了,医生还打电话来嘱咐,要她定期去村卫生站做恢复训练。胡大妈说:“早几年,哪想到能在家门口治好病。”

  “合作3年来,安吉县级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但改革无止境,现在正探索如何让‘双下沉’覆盖更多的地方,让更多人共享医疗卫生发展成果。”安吉县卫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重点是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这是守护全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基础。”

  在当地政府和省中医院倡导下,目前,安吉县中医院与7家乡镇卫生院结对,建立省、县、乡“三级”诊疗便捷服务网,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从三甲医院到县级医院,再到基层卫生院和村级卫生站,专家下乡、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为村民寻医问药打通了“最后一公里”。越来越多的患者考虑“首诊在基层”“康复在基层”,而不是扎堆前往大医院。慢病管理、康复治疗、膏方调理、中医养生保健等中医特色理念,也正在安吉乡村普及,带来乡村医疗观念的改变和健康水平的提升。(浙江日报记者 沈晶晶 通讯员 于 伟 邓 懿)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地方文明网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我要投稿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浙江文明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B2-2008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