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浙江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门户网站 | zj.wenming.cn
中国文明网总站 | 聚焦浙江 | 文明播报 | 文明创建 | 未成年人 | 思想道德 | 文明实践 | 主题活动 | 榜样的力量 | 农村精神文明 旧版 | 邮箱 | 设为首页
宣传思想 | 文件公告 | 文化建设 | 文明长廊 | 人文浙江 | 全民阅读 | 理论时评 | 我们的节日 | 讲文明树新风
     
聚焦浙江  
>>更多  
· 如何创新讲述中华民族文明图景?
· 温州启动首场高校无偿献血活动
· 追忆捐资助学四十余载的上虞乡贤张杰
· 文明祭扫倡议书
· 让乡土文化之美滋养更多人
· 如何用文化来经营一个区域?
· 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 小古城,烟火气里看民主
文明播报  
>>更多  
· 52岁滴滴司机跳桥救起4岁孩子
· 30秒!他纵身跳入水中 救起五岁落水女童
· 舍弃价值36万蟹笼!浙江“船老大”沈华忠又救人了
· 七旬“阿鲁”既是医生也当“老娘舅”
· 宁波这位“中华慈善奖”获得者22年捐款2亿元
· 听援疆的她们说,在阿克苏所做最有意义的事
· 杭州一小学“学雷锋日”为阿克苏小伙伴圆梦
· 老人珠海旅游突发心梗,“浙医天团”接力急救
主题活动  
>>更多  
微信图片_20240313152102.png
19.jpg
19.png
18.jpg
zhuti.jpg
xx.jpg
   首页 > 聚焦浙江
浙江:新时代新乡村 绿水青山美家园
浙江文明网     2018-03-14 10:03:11
 稿源: 浙江文明网
 编辑: 吕若禾

  白墙黛瓦绿树,小桥流水人家。这是画亦是诗,也是浙江乡村的真实风景。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稳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

  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三农”思想重要萌发地、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发源地。十多年来,浙江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实现了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的不断跃迁,今年又提出实施创建千个乡村振兴精品村、万个美丽乡村景区村的“新千万工程”。

  新时代,新使命。如何进一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浙江省全国人大代表及各地干部群众表示,要提高政治站位,拓展战略视野,强化使命担当,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高水平有序推进,撸起袖子加油干。

  环境提升,从“关键小事”入手

  三月北京,乍暖还寒。全国人大代表、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村主任周忠莲,这两天却已通过微信朋友圈的各种照片,提前感知到了江南春天的气息。

  此时的环溪,溪水潺潺,桃红柳绿,游客纷至沓来。而七八年前,这里还是一幅脏乱差的模样:“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溪沟就是垃圾污水的家。”

  今昔对比,周忠莲代表感慨:那是在2010年前后,环溪村先后开展了“生活污水处理”“生态河道整治”“生态人居提升”等惠民工程,积极实施垃圾分类,办好了这些“关键小事”,方才成功逆袭。因水得名的环溪村,从寻回纯净的水环境开始,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放眼浙江,环溪村的故事,只是千万个普通村庄实现美丽蜕变的一个缩影。在浙工作11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一直在和水打交道。谈起农村水环境的变化,她用了一个成语——“翻天覆地”。

  “过去在农村,黑臭水体多,水葫芦随处漂,近年来对农村污水的治理,让农村环境有了质的飞越。”在刘锐代表看来,生态宜居是由一个个细节、一件件“关键小事”组成的。在这当中,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无疑是改变污水无序排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升环境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浙江各地,因地制宜的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已经基本实现全覆盖,但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还是后续的长效维护。”她说。

  今年,刘锐代表和同事们正致力于打造农村污水远程智慧诊断专家系统,有了这套系统,今后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在运行维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能通过感知系统实时反映到电脑终端,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此外,他们还在为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维护制定标准规范,“长效机制的建立,会让我们的水治理有源头保障,进一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数据,彰显成效。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圆满收官,518万农户的生活污水实现了截污纳管;全省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村级覆盖率达98.6%;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村1.15万个,覆盖率达41%;96.3%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

  “建设美丽中国,农村的美丽不能忘。”全国人大代表、省环保厅厅长方敏表示,当下,我省已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型。下一步,浙江将按照“生态宜居”、建设“大花园”的要求,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高水平打造生态宜居农村环境。

  规划先行,共建全域“大花园” 

  “百年老树挡在一条都市计划道路中间,是将老树连根拔起,还是让道路为老树转弯?”一位作家提出的这一问题,也是当前乡村建设正面临的困扰:一方面是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原有的肌理和自然风貌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有些地方甚至变成了缩小版的城市;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对于乡愁、乡情的眷恋。

  问题如何破解?“坚持规划先行,强化村庄整体规划和农房科学设计,让乡村回归乡村应有的模样。”这是全国人大代表、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的回答。

  徐文光代表告诉记者,衢州专门出台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乡村“大花园”建设的指导意见》,坚持“多规合一”理念,合理划定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实现乡村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配套,同时坚持特色化和项目化相结合。

  柯城山水明秀、衢江绿谷养心、龙游桃花十里、江山古道苍郁、常山柚香满园、开化水岸绵延……如今,在建设全域“大花园”理念的统领之下,衢州正全力以赴,创造乡村美丽新高度,不仅拥有1868.3平方公里“步步皆景、村村若画”,更塑造了363个行政村“移步换景、争奇斗艳”的多样风情。

  宜居不宜居,老百姓最有发言权。闲暇时分,坐在白墙黛瓦的自家小楼前,泡一杯龙顶,看云卷云舒,这是开化县齐溪镇龙门村党支部书记汪德刚触手可及的惬意生活。

  “提升村庄环境,不仅要有‘面子’,更要重‘里子’。”汪德刚说,几年前,村里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初就有一个共识,要在保持古村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村庄特质的旅游发展规划。后来,村里通过组建旅游公司,恢复“溪环玉带”“龙潭虚泽”等龙门古八景,并将“新建高层建筑不得超过3层半”“使用白墙黑瓦或灰瓦”等细则列入村规,2015年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此后又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目前,全省共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12个、风景线300多条、特色精品村2500多个,初步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线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格局。

  绿色引领,美丽经济正蓬勃

  时至惊蜇,诗画江南绿意绵延。深绿的是山,浅绿的是水,翠绿的是那些柔柔密密的柳枝条,拂过水面,也拂在了游人心上。

  无论走到哪里,全国人大代表,湖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钱三雄对于江南的这抹绿,总是难以忘怀。而作为湖州市市长,这抹绿的份量在他心中,更是格外不寻常。

  “绿色是湖州的特色,也是乡村振兴的底色和亮色。”钱三雄代表告诉记者,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十多年来,湖州坚持生态立市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建设生态城市、打造美丽乡村、发展绿色产业,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

  利用绿水青山的环境优势,湖州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乡村旅游等美丽经济,目前累计建成产值10亿元以上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10条,开展现代渔业绿色发展等行动计划,同时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去年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

  “‘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的这句话,说到了我们心坎里。”虽然远隔千里,但德清仙潭村“莫梵”民宿业主沈蒋荣,也关注着全国两会的消息。

  他所在的仙潭村,就是一个将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带动村庄发展、村民致富的生动案例。这里原是德清西部一个穷山沟,近年来,在莫干山“洋家乐”的带动下,这一片绿水青山从沉睡中醒来。在外经商的村民和大学生们纷纷回村创业,让这里迅速成为民宿经济集聚区,现有民宿120家,2017年共接待中外游客8万余人次。

  过去,沈蒋荣在德清县城经营餐馆,一年收入约30万元。2014年,他回到老家开民宿,一张床铺的价格就高达1400元。眼下,他的民宿生意越来越红火,已经开到了第4家,年收入达到200万元以上,去年税收已突破30万元。“山里一张床,赛过城里一套房”,已经成为德清乡村美丽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省全国人大代表和各地群众纷纷表示,像要爱护生命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浙江文明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B2-2008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