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浙江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门户网站 | zj.wenming.cn
中国文明网总站 | 聚焦浙江 | 文明播报 | 文明创建 | 未成年人 | 思想道德 | 文明实践 | 主题活动 | 榜样的力量 | 农村精神文明 旧版 | 邮箱 | 设为首页
宣传思想 | 文件公告 | 文化建设 | 文明长廊 | 人文浙江 | 全民阅读 | 理论时评 | 我们的节日 | 讲文明树新风
     
聚焦浙江  
>>更多  
· 如何创新讲述中华民族文明图景?
· 温州启动首场高校无偿献血活动
· 追忆捐资助学四十余载的上虞乡贤张杰
· 文明祭扫倡议书
· 让乡土文化之美滋养更多人
· 如何用文化来经营一个区域?
· 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 小古城,烟火气里看民主
文明播报  
>>更多  
· 52岁滴滴司机跳桥救起4岁孩子
· 30秒!他纵身跳入水中 救起五岁落水女童
· 舍弃价值36万蟹笼!浙江“船老大”沈华忠又救人了
· 七旬“阿鲁”既是医生也当“老娘舅”
· 宁波这位“中华慈善奖”获得者22年捐款2亿元
· 听援疆的她们说,在阿克苏所做最有意义的事
· 杭州一小学“学雷锋日”为阿克苏小伙伴圆梦
· 老人珠海旅游突发心梗,“浙医天团”接力急救
主题活动  
>>更多  
微信图片_20240313152102.png
19.jpg
19.png
18.jpg
zhuti.jpg
xx.jpg
   首页 > 聚焦浙江 > 头条
浙江援外医疗50周年 累计派出医疗队53批、队员1127人次
浙江文明网     2018-12-11 09:07:52
 稿源: 浙江文明网
 编辑: 吕若禾

中国医疗专家在手术中传授医术。 通讯员 刘吉平 摄

  浙江与非洲,虽相隔万里之遥,却因医疗援助,紧紧“联”在一起。这场跨越大半个地球的“牵手”,也在时间的维度上,走过50载风雨,结出累累硕果。

  自1968年起,为践行我国向发展中国家无偿提供医疗援助的庄严承诺,我省先后承担了向非洲马里、中非和纳米比亚等三个国家派遣医疗队的任务。50年来,我省累计派出援外医疗队53批、队员1127人次。

  一代代援外医疗队队员牢记党和祖国重托,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发挥到极致,在非洲悬壶济世、造福一方,为当地患者持续提供门急诊服务总计约1226万人次,带来断肢再植、脑动脉瘤手术、超声介入治疗、肿瘤放疗等多项新技术,在非洲当地屹立起一座不倒的友谊丰碑。

  播撒“马里情” 

  平缓的尼日尔河,穿过马里首都,蜿蜒流淌至远方。

  1968年2月, 20位浙江青年来到马里小城马尔格拉,筚路蓝缕,用足迹刻下浙江援外医疗的序幕。50年间,这场援助从未中断,成为我省援外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支医疗队,共派出25批医疗队,共计825人次,为当地提供门、急诊服务总计931万多人次。

  “我们一直信任中国医生。”这些年,每当一批援马里医疗队结束任务,准备回到家乡,都会被受援国授予国家荣誉勋章,授勋仪式上,马里当地官员总是如是评价医疗队队员。2018年,我省获得1个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2位先进个人,分别是曾在马里经历恐怖袭击的中国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曾先后六次担任援马里医疗队翻译的徐连松和正在外执行任务的中国第16批援中非医疗队队长朱德才。3项全国援外医疗工作荣誉中,2项出自援马里医疗队。

  我省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总队长、浙江医院副院长宋柏杉如今依旧清晰地记得巴马科丽笙酒店恐怖袭击事件的细节。在接到中国驻马里大使馆的指令后,医疗队队员携带急救箱、水和干粮赶到离现场仅500米的安置中心。“身为医生,在那种突发情形下,顾不得生与死了,只想着多救人!” 宋柏杉说。

  时间跨度近40年,省人民医院译审徐连松从1972年到2013年先后六次参加援马里医疗队担任翻译,他见证了浙江援外医疗的发展和壮大,亲历了党和国家对援外医疗人员的关怀。在生活上,初期三四人住一间房,仅一台电扇,大树下搭个塑料棚算是饭堂,长期没有自来水。如今,援马里医疗队有专门的宿舍大院,有宽敞的食堂餐厅,队员每人一间大房,空调热水器,冰箱彩电,一应俱全。

  徐连松感慨地说:“祖国发展了,国家对于援外医疗队员更为关心、更为支持。有了祖国坚强的后盾,我省的援外医疗也一定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响彻生命之歌 

  中非共和国,位于非洲大陆中部。其首都班吉,医疗基础较差,多数患者都久病或重病才想到就诊。

  迄今共有16批254人次的浙江医疗人员扎根于此,克服医院设备条件极其简陋和药品极其短缺等困难,因陋就简,让重危病人转危为安,在当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杭州市红十字医院眼科医生单子昂,曾以中国第9批、第12批援中非医疗队队员的身份,两度支援中非。在单子昂援非期间的眼科医疗登记本里,记录了他在中非的点滴:

  首次援中非期间,他一共诊治了4350例眼疾患者,进行眼科手术275例;第二次援中非期间,施行各类眼科手术共417例,其中HIV阳性患者21例。这些手术,全都是靠着简单的医疗设备与器械完成的。

  “在中非四年,我完成了在祖国数十年都不可能遇到的病例。度过了人生最有意义,最有价值,最难忘的岁月。” 单子昂说。

  跟单子昂一样,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汪子伟援中非期间,不断克服重重困难。援非第一天,汪子伟发现医院生化仪由于两年没有使用,不能进样,他就利用午休时间排除故障,修复机器,淀粉酶、尿素、血清蛋白等临床急需的检验项目得以开展。面对当地医院危重病人抢救时没有电解质测定,工作间隙,汪子伟就利用民用煤气灶的配件,把一台报废10多年、连管道都全部烂掉的火焰光度计修好。

  最令汪子伟感到自豪的,是探索并建立适合当地条件的援非临床实验室。两年间,他还撰写了五万字的《援中非中国医疗队实验室操作程序》。离开非洲时,他将这本亲手编写的“SOP”及电子版本交给了接班的新队员。

  “授人以鱼亦授人以渔。”这是浙江援中非医疗队四十年来,一直坚守的信念和价值观。

  中医深入人心 

  “援非路上,是人生的历练和顿悟,是光荣的使命和担当!”回首在非洲纳米比亚参与医疗援助的两次经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护士冯金娥感慨万千。

  纳米比亚,位于非洲南部。纳米比亚医生与病人的比例为1:3650,短医少药,成为阻碍当地百姓健康的绊脚石。

  1996年4月,浙江援纳米比亚医疗队来到非洲这里,迄今共派遣12批48人次。

  作为首批援纳米比亚医疗队队员,当时31岁的冯金娥走出机舱,望着横在眼前的一望无际的非洲大漠,她不知道离开丈夫和刚上小学的女儿,来到此地该如何度过两年光阴。

  冯金娥很快适应了援纳生活。凭着丰富的海外工作经验、娴熟的外语沟通能力和良好的中医学基础,冯金娥与团队通力协作,让中医针灸在纳米比亚落地生根。

  坐落在卡图图拉医院的中医针灸诊所,门诊量从寥寥无几到成为当地人诊治疑难病症的向往之地,连纳米比亚总统等政界要员也来寻求医疗帮助。

  在完成第一次援非任务后,冯金娥一直期望有一天能重返非洲。2014年5月,她以中国第10批援纳医疗队队员的身份,再次踏上纳米比亚这片热土。

  与18年前刚到纳米比亚的感受截然不同,眼前的原野不再荒凉,冯金娥感受到纳米比亚的巨变,当看到祖国的中医针灸广泛地在纳米比亚普及,看到中纳两国深厚的友谊落地开花,她为自己能有机会担当行医外交的神圣职责感到自豪。

  回国后,冯金娥以自述方式整理出版了《非洲缘 西亚情——一名护士的援外手记》一书,并将售书所获的3万元捐赠给新疆兵团一师医院设立儿童烧伤救济基金。

  援外医疗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也许只有亲历过,才会明白,那种沉甸甸的责任与大无畏的爱,架起了中非友谊的桥梁。(浙江在线记者 李文芳 陈宁 见习记者 沈听雨)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浙江文明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B2-2008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