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浙江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门户网站 | zj.wenming.cn
中国文明网总站 | 聚焦浙江 | 文明播报 | 文明创建 | 未成年人 | 思想道德 | 文明实践 | 主题活动 | 榜样的力量 | 农村精神文明 旧版 | 邮箱 | 设为首页
宣传思想 | 文件公告 | 文化建设 | 文明长廊 | 人文浙江 | 全民阅读 | 理论时评 | 我们的节日 | 讲文明树新风
     
聚焦浙江  
>>更多  
· 如何创新讲述中华民族文明图景?
· 温州启动首场高校无偿献血活动
· 追忆捐资助学四十余载的上虞乡贤张杰
· 文明祭扫倡议书
· 让乡土文化之美滋养更多人
· 如何用文化来经营一个区域?
· 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 小古城,烟火气里看民主
文明播报  
>>更多  
· 52岁滴滴司机跳桥救起4岁孩子
· 30秒!他纵身跳入水中 救起五岁落水女童
· 舍弃价值36万蟹笼!浙江“船老大”沈华忠又救人了
· 七旬“阿鲁”既是医生也当“老娘舅”
· 宁波这位“中华慈善奖”获得者22年捐款2亿元
· 听援疆的她们说,在阿克苏所做最有意义的事
· 杭州一小学“学雷锋日”为阿克苏小伙伴圆梦
· 老人珠海旅游突发心梗,“浙医天团”接力急救
主题活动  
>>更多  
微信图片_20240313152102.png
19.jpg
19.png
18.jpg
zhuti.jpg
xx.jpg
   首页 > 聚焦浙江 > 头条
不舍那缕霞光——洞头群众悼念先锋女子民兵连首任连长汪月霞
洞头群众悼念先锋女子民兵连首任连长汪月霞——
浙江文明网     2023-03-24 10:47:51
 稿源: 浙江文明网
 编辑: 方 锶逸

  3月23日,雾霭沉沉,海岛洞头被烟雨笼罩,仿佛诉说哀思,不舍那缕“霞光”。

  22日清晨,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首任连长汪月霞逝世,享年87岁。在她洞头的家中,亲友围坐悼念,战友前来追思告别,白菊簇簇,难舍“海霞”。

  在洞头,汪月霞是大家心中永远的“海霞”。1975年,以她为原型的电影《海霞》热映,让海岛女民兵事迹流传全国,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保家卫国。

  “老人家走得很安详,临终前她希望我们将丧事简办。”汪月霞的孙女郑燕燕常伴其左右,她告诉记者,汪老晚年身体欠佳,不常外出,但只要连队有需要,她总是义不容辞。

  难以忘怀汪月霞英勇带队的故事。与汪月霞同期入队的杨爱菊今年77岁,前来悼念时满是感慨:“当时在汪月霞的感召下,渔家妇女纷纷参队训练,不爱红装爱武装,我们都以加入连队为荣。”

  站在吊唁队伍里,回忆起汪月霞,今年66岁的许玉莲忍不住抹眼泪,她是女子民兵连第二任连长。“小时候听着她的事迹长大,每天盼望着成为像她一样的女民兵。”许玉莲说,自己的母亲是汪老的亲密战友。受母亲和汪月霞的影响,她15岁便加入了连队,每天和汪月霞一起训练擒拿、刺杀、射击,“训练场上,汪月霞果敢坚毅的神色深深印在我的脑海。”

  一身迷彩服,代表的是海岛儿女励志奉献的情怀。现任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连长陈盈盈忙着张罗汪老的后事,“我们失去了一位家人。”

  汪月霞走了,但海岛人人是“海霞”。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的驻地在洞头北岙街道海霞村。因为“海霞”事迹盛传,2004年,当地4个自然村合并后改为了这一村名。

  沿着村道,处处可见各式“海霞”标识——路牌上、村居中、纪念馆里,带有“爱岛尚武,励志奉献”标语的红色旗帜飘扬在空中。

  在汪月霞旧居,记者看到,这里被修葺作为历史建筑和连队红色展厅。正对面的海霞小卖部店主王任是汪月霞同期入连的队友。她说:“前几年她还来过,非常关心村里的变化、发展。”

  村口老人说,旧时响彻连队的训练声一直嘹亮到现在。

  “虽然‘海霞’不在了,但海霞村在,海岛还有很多‘海霞’。”在海霞村村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夏岁丽回忆起汪老,眼眶泛泪,声音打颤:“过去村里渔家妇女大多受‘海霞’影响,自发参军入连;现在,受海霞精神鼓舞,连队还在持续招纳新队员。”

  再次走进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新一代女民兵英姿飒爽、目光坚毅。招募的队员已不局限于当地,有来自西安、甘肃等五湖四海的巾帼。她们也被赋予新使命,参与巡查海滩、环境整治、巡逻执勤、治水剿劣、治安保卫,积极投身洞头经济文明建设,走出一条有海岛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现在的海霞村,也是红色阵地。海霞精神融入各个角落,女子民兵连纪念馆、海霞军事主题公园、海霞营地、海霞青年营等。在2021年成立的海霞培训中心,记者看到,教室墙壁处处张贴“海霞”画幅,以汪月霞为原型的海霞故事持续讲述流传。近两年,中心开展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研学等,接待近10万人次,持续弘扬海霞精神。

  受海霞精神影响,现在洞头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以“海霞”命名的志愿者队伍,2万多名“海霞”志愿者,编织起海岛群防善治送服务的社会管理网络。

  “汪老的精神永远影响着我们子子孙孙。”这天,海霞村志愿者郑怀信穿着红马甲,和往常一样来到村里巡检卫生、捡拾垃圾。今年51岁的他虽然腿脚不便,但毅然加入志愿服务,延续发扬海霞精神。

  岁月如歌,“海霞”依旧。在洞头殡仪馆前,细雨淅淅沥沥,不停有汪月霞生前的战友、同事、亲属手捧鲜花和挽联前来悼念。

  难忘,难言,不舍“海霞”;致敬,致礼,海霞精神永存。(浙江日报 记者 王艳琼 章慧聪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浙江文明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B2-2008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