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浙江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门户网站 | zj.wenming.cn
中国文明网总站 | 聚焦浙江 | 文明播报 | 文明创建 | 未成年人 | 思想道德 | 文明实践 | 主题活动 | 榜样的力量 | 农村精神文明 旧版 | 邮箱 | 设为首页
宣传思想 | 文件公告 | 文化建设 | 文明长廊 | 人文浙江 | 全民阅读 | 理论时评 | 我们的节日 | 讲文明树新风
     
聚焦浙江  
>>更多  
· 如何创新讲述中华民族文明图景?
· 温州启动首场高校无偿献血活动
· 追忆捐资助学四十余载的上虞乡贤张杰
· 文明祭扫倡议书
· 让乡土文化之美滋养更多人
· 如何用文化来经营一个区域?
· 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 小古城,烟火气里看民主
文明播报  
>>更多  
· 52岁滴滴司机跳桥救起4岁孩子
· 30秒!他纵身跳入水中 救起五岁落水女童
· 舍弃价值36万蟹笼!浙江“船老大”沈华忠又救人了
· 七旬“阿鲁”既是医生也当“老娘舅”
· 宁波这位“中华慈善奖”获得者22年捐款2亿元
· 听援疆的她们说,在阿克苏所做最有意义的事
· 杭州一小学“学雷锋日”为阿克苏小伙伴圆梦
· 老人珠海旅游突发心梗,“浙医天团”接力急救
主题活动  
>>更多  
微信图片_20240313152102.png
19.jpg
19.png
18.jpg
zhuti.jpg
xx.jpg
   首页 > 聚焦浙江 > 头条
袅袅越音传新风 在嵊州,重温习近平同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浙江文明网     2023-07-25 16:20:54
 稿源: 浙江文明网
 编辑: 方 锶逸
 

越剧现代戏《核桃树之恋》剧照。该剧展示了核工业工作者及家人的牺牲与奉献。拍友 张亮宗 摄

  7月23日晚,一场精彩纷呈的越剧大戏在嵊州甘霖镇东王村古戏台上开演。台上,来自嵊州市越剧团的演员,倾情演绎了全本的《花中君子》;台下,一早就挤满了村民,叫好声此起彼伏……今年以来,嵊州市推出“富乐嵊州·村村有戏”大展演活动,这样的场景,全年将在各个村庄上演300余场。袅袅越音扑面而来,为人们展开了一幅关于越剧传承发展的文明画卷。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精神文明建设如何能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浙江探路已久。

  2004年12月14日,习近平同志在嵊州调研时强调,深入开展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整治文化市场、整治社会风气”为主要内容的“双建设、双整治”活动,以实际行动和明显成效,扎实推动我省城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日前,本报记者与省委宣传部、嵊州市文明办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主题教育联合调研组,重走习近平同志在嵊州的调研之路,寻找当地全力打响“富乐嵊州”县域品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动人欢歌。

  古与今,“越”见文脉

  走进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中不时传来的越剧吟唱,将人一下子带入清丽悠扬的氛围之中。

  越山剡水清悠悠,回肠柔曲出嵊州。越剧,作为中国第二大剧种,诞生至今已有117年,它的发源地就在嵊州。2004年,习近平同志到嵊州调研时,曾经走访越剧博物馆等地,关心这门传统艺术的发展。

  “从东王村发源到‘越剧十姐妹’闯荡上海滩,越剧走向全国的发展历程,也蕴含着浙江人民开拓、拼搏的创业精神。”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校长钱江南带我们走入校史陈列馆,眼前这个如花园般秀丽的校舍是2010年建好投用的。目前,学校每年招收70名学生,不仅重点打造流派传承人班,还和浙江音乐学院合作培养本科生,向全国各地输送人才。

  走在嵊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越剧的文化基因。越剧艺术学校、越剧博物馆、越剧小镇、越剧戏迷俱乐部……如今,越剧活跃在嵊州人日常生活的一个个角落,也深深烙印在浙江人的精神血脉之中,更是属于全世界的精神财富。

  当年那个坐落在市区小山坡上的越剧博物馆,也已“旧貌换新颜”。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那天,越剧博物馆新馆在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地——甘霖镇施家岙村正式开馆。

  新馆按照国家级博物馆标准规划设计,占地面积7501平方米,馆内珍藏着3万多件越剧文物、史料,并以越剧发展历史为主线,详实而系统地反映了越剧发展面貌。走入纪念品商店,越剧卡通人物“越越”和“迷迷”被做成了各种文创产品,憨态可掬。

  “新馆的建筑面积是旧馆的8倍,将会拿出更多的珍贵文物和大家见面,包括老艺术家的服装、道具、乐器等。”越剧博物馆副馆长郑孝斌说,“为了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越剧魅力,新馆内还设置了越剧艺术体验中心,让观众有机会体验越剧妆容服饰、上台表演。”

  越剧的薪火相传,也来自于戏迷源源不断的热爱。从2016年起,全国各地建起了“爱越小站”,像磁铁般吸引着各地的越剧迷。据统计,目前已累计建成210个“爱越小站”,将越剧的星星之火燃烧到美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城南小学还把越剧与古诗词相结合,让孩子们从小接触越剧文化,拓展越剧的传承发展之路。

  在交谈中,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陈瑜说:“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对越剧的未来很重要。”

  郑孝斌也回应,为了提升水平,一些戏迷还会自己请老师。每年到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培训的机会,都“一票难求”。

  曲与人,“乐”见精神

  近日,第九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第25届曹禺戏剧文学奖)揭晓,越剧《核桃树之恋》名列曹禺戏剧文学奖提名奖榜首。

  嵊州市三江街道仙人坑村,王贤琴家门口的大核桃树是一道远近闻名的风景线。树干高耸而粗壮,巨大的树冠宛若一朵绿色的云,飘浮在小院上空。越剧《核桃树之恋》,就是以核弹技术工人妻子王贤琴的视角,讲述一个平凡而动人的爱情故事,展示出一群可敬可爱的核工业工作者及家人的牺牲与奉献。

  “这部戏,演的是他们默默无名奉献祖国的伟大精神。向一代人致敬,向一种精神致敬,向时代致敬。”出品方之一、嵊州市越剧团团长朱杭灿说。

  陈瑜补充说:“去年,《核桃树之恋》还获得了浙江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这样的原创精品,也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成风化人的精神力量。”

  当年调研中,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任何一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一些负面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只有让正面的东西去占领了,才能让负面的东西失去生存的土壤。

  “老百姓最喜欢什么?当然是好看好听的作品。”朱杭灿捧出了成绩单,剧团近年还创排了《马寅初》《傲雪芬芳》等精品剧目。同时,他们把创排适合农村、基层观众的“小戏”放在与传承经典、创作大戏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拿出了《越乡鼓舞》《越乡正气行》《嵊州合力织彩锦》等佳作……最近,青春版《梁祝》正在热演,“你说青春在哪里?舞台设计更简洁时尚,效果也更唯美了。”朱杭灿说。

  习近平同志亲力推动的精神文明建设,正“润物细无声”地涵养着嵊州人民——

  那次调研后,嵊州大力推进越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率先成立越剧文化发展专项基金,从基础设施入手,着手修复了一批古戏台和100多个越剧戏迷角。以甘霖镇为例,目前有群众文化团队150多支、文体骨干2800多人,20多个乡村越剧戏迷角……

  处处有戏台,天天有演出,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更加富足。

  城与乡,“悦”见风尚

  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

  走进黄箭坂村文化礼堂,这里正在准备一场婚宴,文化礼堂设有家宴中心,村民们说在这里办酒又气派、又方便。

  墙上,挂着《甘霖镇移风易俗菜单集》和《红白理事会章程》,按照桌餐的不同品类,一桌菜的价格从700元至1000元不等,丰俭由人,一目了然。

  如今在嵊州,农村文化礼堂如繁花次第盛开。黄箭坂村党委副书记袁向阳说:“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恶习少了。乡风文明也通过这样的小细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

  来到二楼的书法室,墨香扑鼻。退职老干部袁林达在这里挥毫泼墨,创作正酣。老袁记得,当年习近平同志来到黄箭坂村调研乡村特色文化发展。他看得认真,问得细致。村里有舞龙队、书法队、吹打队、戏曲队、西洋乐器队、篮球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那次调研时,原农民舞龙队女队队长俞金娥正是舞龙队的“龙头”。回想起当年的场景,俞金娥激动地说:“我们村舞龙有130多年历史。舞龙是集体项目,需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经过多年合作,村民关系更密切、更和谐,龙头也更‘潮’、更轻巧,舞起来更好看了!”

  “不仅舞龙更好看,生活也更好了。”袁向阳接着说,全村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办起电声配件小微创业园,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95万元,人均收入达到8万多元。

  2004年,习近平同志在嵊州留下嘱托:“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

  在黄箭坂村的乡村座谈会上,来自全市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也说出了心声——

  “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文明、践行文明。”嵊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汪丽介绍,近年来,嵊州市围绕“公筷公勺”“垃圾分类”“文明旅游”等,创排了“小九妹”“九斤姑娘”“沙漠王子”等微唱段,助推文明实践活动深入推进、遍地开花。

  “村嫂,也是嵊州的一张亮丽‘金名片’。”嵊州市妇联副主席尹畅玉介绍,全市目前有500余支村嫂志愿者队伍,1.2万余人的志愿者队伍已遍布各个乡镇,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目标贡献力量。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创建文明城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2020年11月20日,嵊州市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德以润心,文以化人。走在嵊州的街头巷尾,总能与文明不期而遇——清丽婉转的越音,传颂着奋斗者的初心与使命;干净整洁的街道,各具特色的公益广告赏心悦目,城市“颜值”和“气质”不断提升;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每天都在发生……

  今天,文明之光正点亮群众生活,引领全社会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时代新风尚。(浙江日报 记者 陆遥 通讯员 陈荣)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浙江文明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B2-2008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