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浙江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门户网站 | zj.wenming.cn
中国文明网总站 | 聚焦浙江 | 文明播报 | 文明创建 | 未成年人 | 思想道德 | 文明实践 | 主题活动 | 榜样的力量 | 农村精神文明 旧版 | 邮箱 | 设为首页
宣传思想 | 文件公告 | 文化建设 | 文明长廊 | 人文浙江 | 全民阅读 | 理论时评 | 我们的节日 | 讲文明树新风
     
聚焦浙江  
>>更多  
· 如何创新讲述中华民族文明图景?
· 温州启动首场高校无偿献血活动
· 追忆捐资助学四十余载的上虞乡贤张杰
· 文明祭扫倡议书
· 让乡土文化之美滋养更多人
· 如何用文化来经营一个区域?
· 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 小古城,烟火气里看民主
文明播报  
>>更多  
· 52岁滴滴司机跳桥救起4岁孩子
· 30秒!他纵身跳入水中 救起五岁落水女童
· 舍弃价值36万蟹笼!浙江“船老大”沈华忠又救人了
· 七旬“阿鲁”既是医生也当“老娘舅”
· 宁波这位“中华慈善奖”获得者22年捐款2亿元
· 听援疆的她们说,在阿克苏所做最有意义的事
· 杭州一小学“学雷锋日”为阿克苏小伙伴圆梦
· 老人珠海旅游突发心梗,“浙医天团”接力急救
主题活动  
>>更多  
微信图片_20240313152102.png
19.jpg
19.png
18.jpg
zhuti.jpg
xx.jpg
   首页 > 思想道德
浙江诚信好丈夫24年前“乞讨”凑钱救妻 10年挨家挨户上门还清
浙江文明网     2014-04-28 08:44:19
 稿源: 浙江文明网
 编辑: 吕若禾

梅光汗和妻子。
梅光汗的账本,每一元都记下了。

  24年前,因为一场意外,台州三门县亭旁镇小林山村的任春爱高位截瘫。

  为凑医药费救治妻子,梅光汗挨家挨户乞讨。同时,他在笔记本上记下了每一笔乞讨所得和每一个好心人的名字。

  就这样走了上千户人家,筹到了三四万元,将医药费凑足。

  妻子状况稳定后,大概十年前,梅光汗打开笔记本,逐一找到当年的热心人,把钱还上。

  到这个月,除了三四户人家实在联系不到,基本上算是把账还清了。

  梅光汗把这个账本好好收藏起来,他说,要一代代传下去,钱虽还清了,但好心人的恩情不能忘。

  24年前,妻子出车祸抢救

  六七万元的救命钱没着落

  24年前的事,现在回忆起来,梅光汗的胸口还会痛。

  1990年的一个清晨,妻子任春爱起了个早,怀揣几张粮票,随后搭乘同村人的拖拉机到镇上换粮食。可在返回时,意外发生。拖拉机轮胎一滑,掉入一边的山谷,任春爱被甩出去,后脑勺撞在岩石上,昏迷了过去。

  经抢救,命是暂时保住了,但她胸口以下完全瘫痪,而且还要一段时间的后续治疗才能完全把命保住。前后加起来,医药费大概要六七万。

  24年前的六七万,对一个山沟里的农民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那时儿女都还小,根本帮不上什么忙,所有重担都落在梅光汗肩上。

  想来想去没法子,他咬咬牙,决定挨家挨户去乞讨。

  带上身份证、县村开的困难证明

  红着脸走了上千户人家

  打定主意的第二天,一早梅光汗就出门了。他背了个麻布包,里面是夫妻俩的身份证,县、村开的困难证明,以及一个硬馒头。

  土里刨食的庄稼汉不怕吃苦,却也拉不下脸来去跟陌生人伸手。

  “当时真的尴尬极了,我是红着脸跟人开口的。有些人相信我,也肯帮助我,也有些人表示怀疑,甚至还嘀咕说我是骗子。”有时候,梅光汗觉得自己的脸一遍又一遍被踩进土里,但想想重伤的妻子,他豁出去了。

  梅光汗一路步行——哪里舍得坐车——饿了,从麻布包里掏出馒头啃一口,渴了跟人讨口水喝。在任春爱住院的两个月里,梅光汗走遍亭旁、海游、珠岙、高枧等乡镇的上百个村庄。

  每次有人给钱,梅光汗都一笔一划地将数额和对方姓名住址记在本子上。少的一块两块,多的几十上百块,都记上。

  不少人同情梅光汗的遭遇,给了钱,讲明不需要还,但他还是坚持记下,“有些人不愿意告诉我姓名,那我就把他们家的门牌号抄下来”——

  “前楼无名户1元”

  “海游街100号1元”

  ”珠岙80号1元”

  “珠岙皮甲厂厂长50元”

  “亭旁王建设7元”

  “枧头法井1元”……

  梅光汗告诉记者,他没算过走了多少人家,但上千户是有的。几个月下来,他筹到了三四万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医药费终于凑齐了。

  伺候妻子,照顾孩子,料理庄稼

  他凌晨起床,半夜睡下

  等病情稳定了些,梅光汗就将老婆接回家中调养。除了每天床前床后照料,家中大小事务全部梅光汗一人扛。

  “没有他,我根本不可能活下来。”任春爱一说到丈夫的好,常常泪流满面。

  除了照顾妻子、做家务,他还得干活。

  刚出事后的几年,梅光汗总在凌晨起床,伺候老婆吃饭、干完家务,马上就下地,直到晚上八九点收工回家,半夜睡下。为此,村里人开玩笑说他有双“夜行眼”:“四五亩稻谷都是他一人种,一人收割,一人晾晒。”

  十年前开始,重走当年乞讨路

  已搬走的人家,也要想法子找到 

  儿女渐渐长大,成家立业,日子总算是好了些,还钱的念头在梅光汗心里一天天清晰起来。

  大概十年前,梅光汗觉得,是时候了。

  翻开珍藏的小本,照着上面记下的地址,梅光汗重走当年乞讨的路。

  “老梅,你还真来还钱啊?”同村村民洪永还记得,接过梅光汗双手捧上的1元钱时,他有些不敢相信。

  更多人表示不用还了。但梅光汗坚持让对方收下:“十几年前你们信任我,帮助我,我不能失信,对不起你们。”

  十多年过去,很多人已搬走。梅光汗就私下打听,想方设法联系上对方。

  “陆陆续续还了10年,现在就差三四户实在联系不上,基本上都还清了。”梅光汗表示,那三四户人家他还会打听着。

  如今,那个账本成了梅光汗家的传家宝。

  “钱还了,恩情不能忘了,这个本子要留给后代,告诉他们,上面记的可都是恩人呐。”梅光汗说。(钱江晚报通讯员 陈玲玲 驻台州记者 陈栋)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浙江文明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B2-2008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