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浙江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门户网站 | zj.wenming.cn
中国文明网总站 | 聚焦浙江 | 文明播报 | 文明创建 | 未成年人 | 思想道德 | 文明实践 | 主题活动 | 榜样的力量 | 农村精神文明 旧版 | 邮箱 | 设为首页
宣传思想 | 文件公告 | 文化建设 | 文明长廊 | 人文浙江 | 全民阅读 | 理论时评 | 我们的节日 | 讲文明树新风
     
聚焦浙江  
>>更多  
· 如何创新讲述中华民族文明图景?
· 温州启动首场高校无偿献血活动
· 追忆捐资助学四十余载的上虞乡贤张杰
· 文明祭扫倡议书
· 让乡土文化之美滋养更多人
· 如何用文化来经营一个区域?
· 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 小古城,烟火气里看民主
文明播报  
>>更多  
· 52岁滴滴司机跳桥救起4岁孩子
· 30秒!他纵身跳入水中 救起五岁落水女童
· 舍弃价值36万蟹笼!浙江“船老大”沈华忠又救人了
· 七旬“阿鲁”既是医生也当“老娘舅”
· 宁波这位“中华慈善奖”获得者22年捐款2亿元
· 听援疆的她们说,在阿克苏所做最有意义的事
· 杭州一小学“学雷锋日”为阿克苏小伙伴圆梦
· 老人珠海旅游突发心梗,“浙医天团”接力急救
主题活动  
>>更多  
微信图片_20240313152102.png
19.jpg
19.png
18.jpg
zhuti.jpg
xx.jpg
   首页 > 未成年人
浙江江山“四点钟学校”解家长之忧
浙江文明网     2017-05-16 09:26:09
 稿源: 浙江文明网
 编辑: 毛宁
  

  江山实验小学的“四点钟学校”。 浙江日报通讯员 郑积亮 摄

  放学铃声响起,小学生们陆续背着书包放学了。但江山实验小学的两间阅览室里,老师们正带着一二年级的孩子朗诵诗歌、做作业、练跆拳道,这就是深受家长欢迎的“四点钟学校”。

  对小学生而言,冬季放学时间是下午3时45分,夏季放学时间是下午4时15分。如果父母都在单位上班,下班时间一般要比孩子放学晚一个多小时,要是家里没有长辈帮忙,“接送难”就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今年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小学校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这个学期以来,江山市所有8所城区小学和一所中心镇小学都办起了“四点钟学校”,提供延时代管服务,由学校出场地、社会教育机构派出老师教学,解决低年级孩子的家长接送困难。

  开办“四点钟学校”前,学校给家长们的调查问卷上都有这样3个问题:“您的孩子下午放学后是否需要‘四点钟学校’服务?您的孩子需要服务的项目是哪项?您是否同意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不能好心办了坏事。”江山实验小学校长杨根法说,他要考虑家长是否支持、如何收费,还要考虑到“四点钟学校”对正常教学秩序会不会带来冲击,最后还要考虑课程怎么安排、与谁合作等。

  最后,江山实验小学确定学校教师不进“四点钟学校”,由专业辅导机构“力和艺校”的教师来上课;将阅览室作为专用教室,不占用普通教室;只上拓展类的课,不教课本上的知识。学校给每个班配备一名值周班主任,每天派两名党员志愿者老师巡视,保障安全和纪律。

  目前,江山贺村小学是开办“四点钟学校”的唯一一所中心镇小学,一二年级共有92个孩子参加,学校把他们分成4个班级,一个班的孩子由“力和艺校”老师教葫芦丝,另外3个班的孩子在学校体育老师的带领下打羽毛球,学校辟出一间教葫芦丝的专用教室,羽毛球场也对孩子们开放。

  开办“四点钟学校”,江山实验小学二年级(2)班郑亦轩的爸爸非常高兴,他说,这帮了他的大忙。以前,亦轩经常到校警务室打电话催促爸爸妈妈来接他。后来,他把孩子送到附近的家教辅导机构,周一至周五,每天一小时左右在那里做作业,每个月费用四五百元。现在孩子在学校里代管,比放在校外培训机构放心,而且“四点钟学校”的课比辅导机构的丰富,周一体育、周二朗读、周三家作辅导、周四经典诵读,都是兴趣拓展类。现在,他每天可以通过家长微信群了解亦轩在“四点钟学校”是怎样度过的。

  江山“四点钟学校”坚持公益办学理念,坚守“零利润”准线。市区8所小学只收取每生每月60元;“力和艺校”的老师去贺村小学路程较远,交通成本相应增加,所以每生每月收取100元。

  江山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据《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到的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他们正积极争取财政补助,通过多元投入来保障“四点钟学校”的可持续运行。

  据了解,江山市开办“四点钟学校”的惠民举措得到了接送有困难家长的肯定和欢迎。目前衢州市将推广“四点钟学校”,让更多学生和家长受益。龙游、常山等地已相继开设了“四点钟学校”。(浙江日报记者 石天星 通讯员 郑积亮 程伟 徐凌志)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浙江文明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B2-2008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