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浙江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门户网站 | zj.wenming.cn
中国文明网总站 | 聚焦浙江 | 文明播报 | 文明创建 | 未成年人 | 思想道德 | 文明实践 | 主题活动 | 榜样的力量 | 农村精神文明 旧版 | 邮箱 | 设为首页
宣传思想 | 文件公告 | 文化建设 | 文明长廊 | 人文浙江 | 全民阅读 | 理论时评 | 我们的节日 | 讲文明树新风
     
聚焦浙江  
>>更多  
· 如何创新讲述中华民族文明图景?
· 温州启动首场高校无偿献血活动
· 追忆捐资助学四十余载的上虞乡贤张杰
· 文明祭扫倡议书
· 让乡土文化之美滋养更多人
· 如何用文化来经营一个区域?
· 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 小古城,烟火气里看民主
文明播报  
>>更多  
· 52岁滴滴司机跳桥救起4岁孩子
· 30秒!他纵身跳入水中 救起五岁落水女童
· 舍弃价值36万蟹笼!浙江“船老大”沈华忠又救人了
· 七旬“阿鲁”既是医生也当“老娘舅”
· 宁波这位“中华慈善奖”获得者22年捐款2亿元
· 听援疆的她们说,在阿克苏所做最有意义的事
· 杭州一小学“学雷锋日”为阿克苏小伙伴圆梦
· 老人珠海旅游突发心梗,“浙医天团”接力急救
主题活动  
>>更多  
微信图片_20240313152102.png
19.jpg
19.png
18.jpg
zhuti.jpg
xx.jpg
   首页 > 文化建设
传递美好,点亮精神共富之灯
硖石灯彩非遗传承人王丽琴——
浙江文明网     2023-01-18 11:46:01
 稿源: 浙江文明网
 编辑: 方 锶逸

  【撇出故事】

  “银树火花出诸坊,照耀晴寞电闪光。精巧绝伦看不足,四季亭复观平台。”近代诗人徐树镛的一首《硖川灯词》,惟妙惟肖地描写了100多年前海宁硖石灯会的盛况。年关又至,赏花灯、看非遗、品年味,已然成为年俗中不可或缺的风尚。

插画张利昌

  走进位于海宁市硖石街道的非遗点灯·共富工坊,一大型组灯便映入眼帘——大横山上面的一组白鹭,颇有仙鹤亮翅的中式山水风情。在这一方空间里,大大小小摆满了形状各异的灯彩作品,大多数为纯手工,有的甚至连骨架都用皱纹纸搓成纸线扎结而来。

  59岁的王丽琴坐在长桌旁,正埋头绘制一幅贺春“福”字灯彩图。图上一只白兔抱着一根硕大胡萝卜,交叉着腿眯着眼笑,组成了“福”字的“礻”偏旁。右边则是用镂空技法篆刻的行书文字,很是生动有趣。

  这是王丽琴为兔年新春专门设计的彩灯图案,寓意丰收和幸运,她希望把这个新春祝福从一针一笔中传递出去,“我们这里常年公益教学,居民有空都可以过来体验。这次海宁的新春系列活动,我们也在进行公益推广。”

  因热爱而执着

  放下手中还未完成的针刺画片,王丽琴开始细说她与硖石灯彩的特别缘分。

  出生于海宁许巷,儿时的王丽琴就对美术表现出强烈的兴趣。“那时候没有老师教,就只是观察然后自己乱涂乱画。”而真正将王丽琴引入绘画之门的人,是她的初中语文老师张治平。“他发现我总是喜欢涂鸦,便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我用铅笔画出学校的一幅简笔画。”这是王丽琴真正静下心来完成的一幅属于自己的作品,关于美的种子就这样在她心中种下。

  1981年,17岁的王丽琴开始在伊桥(现海洲街道一带)工作,做的是商店营业员。凌晨4点上班,中午12点下班的工作时间,给了她创作和学习的自由。她常常从工作地点走到不远的图书馆度过一个下午和晚上,而这条必经之路有一座寺庙,里面的裱画师傅是位国画画家,这给了王丽琴学习的机会。“我经常一下班就去看他画画,有时是写意画法,有时是工笔画法。看完,我就回家偷偷练习,创作也是自娱自乐。”就这样,王丽琴真正开始潜入绘画之池。

  1985年,一次偶然机会,王丽琴在当时的海宁工人文化宫参观“百只老虎”画展时,有幸认识了画展主人——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的张文宾老师。而后,王丽琴抓住机遇,在浙江美术学院进行了3年函授学习,对书画艺术有了系统的掌握。

  1993年,当地政府了解到有王丽琴这么一位“民间女画家”,提出愿意帮她免费裱画,同步也让王丽琴参与一些活动,从此,王丽琴有了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因为有一技之长,同年,王丽琴被调到当地水泥厂的一个硖石灯彩社,正式和灯彩结缘。在灯彩社两年多间,原本只负责绘图的王丽琴耳濡目染了灯彩的其他工艺,也在一次次实践中学习制作完整的彩灯。

  这个位于水泥厂的硖石灯彩社,旨在汇聚一帮巧手匠人,将硖石灯彩的工艺传承和发扬。要知道,硖石灯彩是海宁地方文化的瑰宝。硖石灯彩作为中国特色民间工艺,曾一度濒临失传,而海宁硖石灯彩社的成立,可以说是当时政府和民间层面合力做好文化传承工作的生动写照。

  2006年,海宁硖石灯彩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久之后,致力于发扬硖石灯彩的王丽琴也成为硖石灯彩嘉兴市级非遗传承人。

  灯彩文化,是属于海宁特有的文化。然而,做普及推广,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王丽琴分外感怀的同时,也清醒意识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愿做硖石灯彩普及的一盏灯,引领更多人来感受硖石灯彩的魅力,加入我们队伍。”

  践行社会公益

  王丽琴说话的速度很慢,脸上总带着笑意,每每望向她的眼底,都折射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

  “我确实也有过一段艰难的时期,但无论条件多么困苦,我都没有停下做灯彩这件事。”王丽琴说,“只要慢慢地,一针一刺地制作灯彩,我就能沉静下来,心无旁骛的感觉,让我的心灵也得到净化。”

  2000年,王丽琴开始在社区工作。除了日常工作,她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献给了灯彩。开展硖石街道成人学校公益培训、乡村文化礼堂公益活动,参与相关展览,组织社工活动,她真正将热爱变成执着,将灯彩发扬光大,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谈起为什么要开始做公益项目,王丽琴提到了一个人。

  社区有一位阿姨,失去亲人后,总是独自一人待在家中,不出门也不参与活动。王丽琴便想方设法邀请她参与社区组织的灯彩活动,希望她在与人交流中走出痛苦之门。结果,在一次次做灯的过程中,这位比王丽琴小十二岁的阿姨终于开朗起来,后期,还成为灯彩活动的主要执行人。

  然而,就在生活向好发展时,这位阿姨又不幸遭遇疾病的折磨。对此,王丽琴经常去医院看望她,有时候也带去一些灯彩材料给她打发时间。“我当时跟她说,生病了只能面对,现在要做的就是配合治疗。想治好病,关键靠自己,情绪上先要调整过来。”王丽琴感慨地说,“她后来慢慢好起来,我觉得这就是灯彩所传递的精神力量。”

  由此,王丽琴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热爱的硖石灯彩。它不仅仅是一种工艺美术形式,更能够承载精神上的力量。这份力量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支撑着她度过人生的艰难时刻,也能帮助其他人突破困境。

  “硖石灯彩作为我们海宁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保护、弘扬、创新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也是基于此,我开始在社区大力推广硖石灯彩,不断传播非遗文化。”在街道、社区的帮助下,王丽琴先后成立灯彩工作室、灯彩制作中心、硖石灯彩传承“五老”工作室、共富工坊及剪纸、书画兴趣小组;并陆续开展了相关培训课程100余期、开展公益讲座60余场次,受益学员累计达2000多人次。

  “真的,不用太过在乎什么名和利。只要沉下心做了,做灯本身的快乐,你是可以直观感受到的。”王丽琴笑着说道。

  引领精神共富

  工作室的旁边,一扇圆拱木门通向灯彩展厅。屏风下,摆放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传统灯彩和镜框衍生品。昏暗的环境中,灯光透过五颜六色的纸,照耀出奇妙的光,打在白墙上,非常浪漫。

  这些灯彩,大部分是王丽琴学生的作品,都是契合时代的主题绘制,有的以山水村落为背景,有些以日常生活中的果蔬为图案,传递出满满的祝福。“这个形式我们已经坚持了五六年,公益体验活动深受人们喜爱,不管小孩、成人、老年人,都是人见人爱。”王丽琴一边点亮灯彩,一边介绍。

  王丽琴日常开展的公益培训对象大部分是弱势群体。他们其中一些是残疾人,一些是孩子。“体验过程中,最有获得感的就是这些弱势群体。他们能真正在完成一个灯彩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自我价值。”王丽琴说。

  记者采访当天,非遗点灯·共富工坊的两位参与者正在熟练地制作灯彩针刺画片。其中一个叫茅伟东,是东山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残疾人专职委员,同时也是这个公益团队的一员。2015年,茅伟东通过王丽琴第一次接触到硖石灯彩,从一无所知到现在的独当一面,他直言收获满满。

  “首先是陶冶了自己的情操,确实在一次次制作中,可以慢慢体会到硖石灯彩所传递出来的精神力量。”茅伟东一边安装镜框背后的灯珠,一边回应记者,“我们也会把自己制作的灯彩作品去义卖,然后反馈社会,以一种更有价值的方式,来弘扬传统文化。”

  目前,非遗点灯·共富工坊以开展硖石灯彩的公益培训为主;同时,共富工坊成员的作品义卖收入还建起“微基金”,用于为社区困难群众捐资捐物;通过研发新产品、承接社会订单等市场化运作,更为残疾学员实现增收。

  “近几年,我们的共富工坊同残疾人之家一起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初衷就是让残疾人能够走出家门,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文化,实现精神上的满足。”谈起共富工坊存在的意义时,另一位残疾人表示。

  据了解,硖石灯彩先后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重量级展会亮相,并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三批优秀非遗旅游商品名单,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传承土壤得到了显著改善。

  “有文化需求的人真的很多,我们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富裕,也要追求精神上的富足。我点亮我心中的灯,这不是‘高大上’的灯,而是最平凡的灯。但我希望,这盏灯点亮的时候,光芒可以照射到每个人心里,甚至把每个人的心灵之灯点亮。”王丽琴这样用诗意的语言,诠释着自己坚守初心、不断前行的意义。

  【捺出态度】

  灯彩寄深情,艺术写人生。

  从儿时的懵懂喜欢,到工作后的执着创作,再到退休后的全身心投入,王丽琴与灯彩的缘分是伴随一生的。显然,她在灯彩中获得的精神力量,也成为她奉献公益的动力。

  硖石灯彩,从来不仅仅是为节日而生。源于民间,兴于民间,也充分演绎着时代中的悲欢喜乐。梁启超先生曾说:“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精神既具,则形质自生;精神不存,则形质无附。”

  落到灯彩之处,则是以物质之形传递精神之核,从而致力真正文明。

  和那些隐于深巷、埋头创作的非遗传承人一样,在这个美好的时代,“王丽琴”们正把自己吸收的艺术力量、幸福能量,积极转化。(嘉兴日报 记者 王忱 杨茜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浙江文明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B2-2008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