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浙江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门户网站 | zj.wenming.cn
中国文明网总站 | 聚焦浙江 | 文明播报 | 文明创建 | 未成年人 | 思想道德 | 文明实践 | 主题活动 | 榜样的力量 | 农村精神文明 旧版 | 邮箱 | 设为首页
宣传思想 | 文件公告 | 文化建设 | 文明长廊 | 人文浙江 | 全民阅读 | 理论时评 | 我们的节日 | 讲文明树新风
     
聚焦浙江  
>>更多  
· 如何创新讲述中华民族文明图景?
· 温州启动首场高校无偿献血活动
· 追忆捐资助学四十余载的上虞乡贤张杰
· 文明祭扫倡议书
· 让乡土文化之美滋养更多人
· 如何用文化来经营一个区域?
· 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 小古城,烟火气里看民主
文明播报  
>>更多  
· 52岁滴滴司机跳桥救起4岁孩子
· 30秒!他纵身跳入水中 救起五岁落水女童
· 舍弃价值36万蟹笼!浙江“船老大”沈华忠又救人了
· 七旬“阿鲁”既是医生也当“老娘舅”
· 宁波这位“中华慈善奖”获得者22年捐款2亿元
· 听援疆的她们说,在阿克苏所做最有意义的事
· 杭州一小学“学雷锋日”为阿克苏小伙伴圆梦
· 老人珠海旅游突发心梗,“浙医天团”接力急救
主题活动  
>>更多  
微信图片_20240313152102.png
19.jpg
19.png
18.jpg
zhuti.jpg
xx.jpg
   首页 > 聚焦浙江
中国审美,如何实现国际表达
浙江文明网     2024-03-12 11:25:12
 稿源: 浙江日报
 编辑: 方 锶逸

  2024年3月4日,很多国外观众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纪录频道,开启了对一部三集英文纪录片的追逐。

英文纪录片《宝藏》片头(视频截图)。

  这部纪录片名为《宝藏》——它依托“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这一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的成果,在人文纪录片《盛世修典》的基础上,增加、补拍和重拍了部分场景,讲述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绘画“数字化”汇聚的故事;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出品,浙江卫视联合浙江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共同制作。

制作团队正在拍摄“大系”书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2年10月17日至19日,《盛世修典》在浙江卫视首播时,各大平台实时直播累计观看人数突破3000万,全网短视频播放量突破4000万,微博相关话题总阅读量破亿,全平台话题热搜达到21个。

  那么,《宝藏》的反响如何?

  这部纪录片的解说员、来自英国伦敦的专家Aaron Kalman先生说,他的很多朋友都说这部片子“太精彩了,好得unbelievable(不可思议)”。

  《宝藏》播出,正值全国两会召开,代表委员对这部纪录片也很关注,“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是如此丰富、有内涵,使世界更加形象地了解中国。”这是全国政协委员蔡秀军的感受。

  《盛世修典》与《宝藏》的总导演王伟平和总撰稿人范捷平说,这些反馈,让他们和团队觉得,那些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的疲倦和劳累,似乎都消失在九霄云外。

  

  《宝藏》分为《汇聚》《赓续》《弥新》三集,每集45分钟,除了英语之外,还被译成德语、西班牙语、俄语等语种,向全球传播。

  《宝藏》英文片名为The Journey,其中蕴含“文明之旅”的深意,这从纪录片的开端便可窥见一二。它从13世纪伟大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开始讲起——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父,踏上丝绸之路,穿越中国,开启了长达18年的文明之旅。1279年,马可·波罗抵达杭州。在今天的西子湖畔,杭州为他塑了一尊立像,纪念他对这座“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的书写。

  在杭州,有一群人,也像当年的马可·波罗一样,用18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场文明之旅。

  2005年,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在浙江启动,“大系”项目组联动全球263家文博机构,搜集、拍摄中国古代绘画12405件(套),编纂出版《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共计60卷226册。

  如果要讨论《宝藏》和《盛世修典》的不同,王伟平认为,这个开头就很说明问题。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宝藏》的制作只不过是一个翻译问题,有了《盛世修典》中文版的基础,译制工作应该不难。“其实并非如此,要做到‘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国情、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就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王伟平说,这要求在纪录片的叙述方式、传播重点、话语策略等方面做出较大的调整,在文明交流互鉴上增加不少内容。

  这段话,对于已经看过《宝藏》的人来说,诸多画面会清晰浮现。除了跟随像马可·波罗这样的世界知名历史人物进入中国审美的片段之外,整部纪录片加入很多国外观众熟悉的元素,有人物、有画作、有人文思潮,用以对比、类比,或交待时代背景、勾陈事物发展的历程,这样能更好地引导观者进入纪录片的讲述,引发共鸣。

  唐代韩滉的《五牛图》是一件被重点讲述的作品,《宝藏》从一万五千年前的拉斯科洞窟壁画中牛的形象切入,再到公元前1350年古埃及的墓穴壁画所呈现的人与牛的关系,由此可见,牛在古代对人类生活的重要具有普遍性,而西方画家也不乏画牛高手,《宝藏》介绍了16世纪荷兰尼德兰地区重要的画家彼得·勃鲁盖尔,他在一幅画作中,就表现了荷兰农村收获季节里牛的各种神态。

  韩滉笔下的五牛,神态各异,细腻传神,其中一头吐着舌头,气喘吁吁,状态疲累——《宝藏》阐明《五牛图》不仅仅是表现动物本身,它有政治寓意,韩滉通过牛的劳累形态暗示农民劳作艰辛。这一段还穿插了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大厅里悬挂的一幅巨大挂毯,它根据毕加索立体主义代表作《格尔尼卡》复制而成,画中西班牙公牛和其他生灵,在德国纳粹轰炸时受伤的痛苦表情,反映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在这样的铺陈之下,再来讲述《五牛图》在清朝末年的流散和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归来,尤为震撼人心。

  二

  由世界而来,再走向世界。“大系”成书以来,一直多向生发。

  就展览而言,范捷平做过统计,从2021年至今,“大系”成果展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展厅展出后,走向全国各地的各类展馆,共计22站。其中,2022年9月2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因为大受欢迎而一再延期,最后展期长达一年,观展人数近400万。2022年,“大系”成果展走出国门,先后走进英国伦敦、比利时布鲁塞尔、西班牙巴塞罗那、瑞士日内瓦、德国柏林、新加坡、丹麦哥本哈根、塞浦路斯尼克西亚,成为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友好使者。

  在创作《盛世修典》时,王伟平和范捷平就意识到,“大系”是利用中国优秀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和浙江故事,开展民间外交、国际传播,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难得的好题材。

  因此,在《盛世修典》制作过程中,关于《宝藏》的诸多工作也悄悄启动了。

  “比如,采访美国昆虫学家在宋画中找古代生物的故事、衢州余东村农民画新时代《清明上河图》的中国普通民众的故事等。”范捷平说,这些片段都为《宝藏》埋下了伏笔。

  当它正式进入创作,团队及时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纪录频道进行备案,计划2024年5月完工,商谈英文版的播出事宜。

  计划没有变化快。在2024年春节即将到来的小年夜,王伟平突然接到通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已决定在2024年3月初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排播《盛世修典》海外版——《宝藏》英文版。

  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让王伟平和团队无比兴奋,又感到措手不及。当时,《宝藏》英文版的文稿已经基本完成,但后期制作中配音、字幕、唱词等都涉及英文,且涉及大量艺术专业术语,而制作人员都不谙英文,工作速度要比中文版慢很多。

  “作为浙江广电集团首次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纪录频道选中的在两会期间呈现的国际传播重头戏,浙江大学‘大系’团队和浙江外国语学院译制团队又要求我们‘零’失误,于是,结果是唯一的,那就是奋战春节。”王伟平说,时间是唯一的鸿沟,“最后商定,我们完成三集全片制作,其中第一集字幕由我们完成,二三两集的字幕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完成。尽管如此,要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高质量地完成这部片子,仍然是对我们极大的挑战。”为此,她紧急请求浙江外国语学院的英语专家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在春节和寒假期间突击加班,还要求远在英国伦敦度假的英国专家Aaron Kalman提前飞回中国参加译制和配音工作。

  

  为《宝藏》加班的人群中,当然少不了范捷平的身影。

  很多观众并不知道,范捷平和王伟平是一对伉俪。可以说,在制作《盛世修典》和《宝藏》这两部纪录片的几年间,“大系”也塑造着他们的相处模式,用王伟平的话来说,就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坏处是不断争吵,好处是不断磨合”。

  2021年初春,“大系”项目正处于紧张的收尾阶段。范捷平和王伟平接到“大系”总主编的电话,希望他们在“大系”成果的转化、利用和推广方面做一些工作。

  王伟平担任总导演,范捷平担任总撰稿,与“大系”团队共同做一部纪录片的方向很快明晰,但是做一部好的纪录片,如何跨出最关键的第一步,他们“苦苦挣扎”了好几个月。

  “当时,‘大系’工程已接近尾声,但长达17年的编纂工作却没有留下太多的影像资料。我犹如面临一片茫茫大海:眼前只有‘大系’收录的1万多件(套)古代书画的数字版、堆放起来有4层楼那样高的200多册书本和少数几张工作照,还有一些用手机拍摄的、完全达不到专业播出标准的视频。”王伟平说,那段时间,她眼前闪烁的只有“重大”“浩瀚”“千年”“国宝”等词语,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

  这种迟疑没有持续太久,范捷平说,他们马上开启了对中国美术史的“恶补”:“2021年下半年我主要在学习,在思考,在与伟平‘争吵’。好在‘争吵’之后,有时也会给人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情。”

  不过,范捷平和王伟平始终有一个共同的认知:纪录片不能就事论事,空喊口号,追求画面唯美,纪录片要“说人话”,讲故事,要抒发家国情怀。它应该与“大系”这项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一样,反映这个时代的必然,应该从细微日常入手,将其置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去叙述。它需要彰显中华文化根与魂、画脉中流淌的价值观等问题,还要讲述“大系”团队赓续创新的故事,所以它必须关注当下、叙述当下。

  最终,他们找到了一种“梳辫子”的叙事策略——就是把“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团队踔厉前行的脚印、国宝与国家的命运、传统绘画中蕴含的中华文脉和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大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等诸多诉求,像“梳辫子”一样编织在一起。

  《盛世修典》的成功证明了“梳辫子”可行有效,但是,那些梳好的“辫子”到了《宝藏》,仍需要重新梳理。

  而且,这一次“梳辫子”的依据可以用“中国审美,国际表达”来描述,范捷平和王伟平觉得,这8个字基本上可以把《宝藏》表达清楚。对于已经看过《盛世修典》和《宝藏》这两部纪录片的观众而言,异同显而易见。

  在3月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纪录频道开启每天播出一集后,3月7日晚,《宝藏》又在浙江卫视三集连播。如今,在学习强国平台、Z视介客户端,《宝藏》已随时在线等候它的观众。(浙江日报 记者 孙雯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浙江文明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B2-2008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