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浙江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门户网站 | zj.wenming.cn
中国文明网总站 | 聚焦浙江 | 文明播报 | 文明创建 | 未成年人 | 思想道德 | 文明实践 | 主题活动 | 榜样的力量 | 农村精神文明 旧版 | 邮箱 | 设为首页
宣传思想 | 文件公告 | 文化建设 | 文明长廊 | 人文浙江 | 全民阅读 | 理论时评 | 我们的节日 | 讲文明树新风
     
聚焦浙江  
>>更多  
· 如何创新讲述中华民族文明图景?
· 温州启动首场高校无偿献血活动
· 追忆捐资助学四十余载的上虞乡贤张杰
· 文明祭扫倡议书
· 让乡土文化之美滋养更多人
· 如何用文化来经营一个区域?
· 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 小古城,烟火气里看民主
文明播报  
>>更多  
· 52岁滴滴司机跳桥救起4岁孩子
· 30秒!他纵身跳入水中 救起五岁落水女童
· 舍弃价值36万蟹笼!浙江“船老大”沈华忠又救人了
· 七旬“阿鲁”既是医生也当“老娘舅”
· 宁波这位“中华慈善奖”获得者22年捐款2亿元
· 听援疆的她们说,在阿克苏所做最有意义的事
· 杭州一小学“学雷锋日”为阿克苏小伙伴圆梦
· 老人珠海旅游突发心梗,“浙医天团”接力急救
主题活动  
>>更多  
微信图片_20240313152102.png
19.jpg
19.png
18.jpg
zhuti.jpg
xx.jpg
   首页 > 志愿服务
“这是作为一名党员和退役军人的本分”
浙江文明网     2022-09-13 15:21:29
 稿源: 浙江文明网
 编辑: 方 锶逸
 

李连春上门为老人剪头发。

李连春和同事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小黑师傅的手艺就是好!”走出德清县钟管镇新联村幸福邻里中心,80多岁的沈大爷感觉浑身轻松,精神矍铄。

  沈大爷口中的这位“小黑师傅”,是德清县钟管镇一家理发店的老板——李连春。他有着15年的理发经验,每个月至少2次走进村社免费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后来他干脆在每周三闭店,专门带着店里的学员和师傅上门服务,附近的街坊都亲切称呼他“小黑师傅”。

  5年来已服务3500余人次

  1983年出生的李连春是安徽宿州人,2001年参军入伍,当了5年空军地勤兵,还在部队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6年退伍后来到德清钟管镇,2007年开始创业开办了属于自己的理发店。“在部队的时候就会理发,后来又专门进行了学习。”李连春说。

  理发店开张后,在小镇逐渐打开了市场。有顾客见李连春为人和善热情,便向他提出请求:能否为家中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理发,会支付上门费用。李连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是他不仅不收上门费,连理发的钱都不收。

  “谁家还没有老人,给老年人理发是我应该做的。”问到不收钱的原因,李连春轻描淡写地说道。

  渐渐地,李连春上门服务的次数越来越多,时间也更加固定。“基本上大爷们的头发一个月就要去帮忙理一次。”他的热心被钟管镇公益组织知晓,便向他提出邀请,去养老院和村社的邻里中心集中为老年人爱心理发。

  李连春欣然应允。从2017年开始,他每个月至少参加爱心义剪两到三次,每次都会去不同的村社。一年下来,钟管镇20个行政村和社区,他都会走个遍。钟管镇的人们也渐渐熟知了这么一位热情、无私的退役军人小伙子,大家成了熟悉的老朋友。5年来,李连春已经服务了3500余人次。

  为老人理发的过程中,李连春会和他们聊聊家常,并逐渐知道了农村老人理发难的真实原因。“一来是他们行动不便,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老年人普遍十分节俭,觉得剪个头要三四十块钱太贵,舍不得。”李连春说。

  以前,在李连春还没有去给老人义剪时,村里的老年人为了解决这件“头”等大事,会拿个剪子或者推子,互相理发,只要达到头发变短的效果就行,根本没有发型可言,有些大爷直接就用推子推个光头,能管好长时间。

  自从有了“小黑师傅”,老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除了不洗头,其他流程跟店里的一模一样,会根据老人的脸型、头型和身材进行设计。”李连春说。一开始,老人们对理发毫无要求,但在李连春和员工们的“宠溺”下,现在不少老人会主动向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开始“臭美”起来。

  从2018年开始,李连春决定每周三闭店,专门去村社为老年人义剪。“这也算是给员工们放假了。”李连春笑着说。其实在这之前,他的店基本每天营业,闭店一天就意味着少了一天的营业额。

  但李连春乐在其中。“因为义剪,我家里夏天基本不用买菜,很多老人的家人会专门把自家种的蔬菜送到我的店里,表示感谢。”李连春说,这朴实的情谊,让他感受到了助人为乐的成就感。

  老顾客不操心他发财只担心他的店倒闭

  李连春不仅在当地老年人中有着好口碑,小镇上工作生活的人们也都对这位真诚善良的理发师赞不绝口。德清县第六中学的一名老师曾专门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写了一篇题为《镇上有个男人叫小黑》的文章,主人公就是李连春。

  他说,小黑从不跟顾客推销充值卡,老顾客们不操心他发财,而是担心他的店倒闭。当有学生在城里花几百块钱烫染的头发被勒令整改时,他一边不舍得下手,一边替学生心疼,苦口婆心劝导孩子要好好学习;烫头时间太长,中间不尴不尬有个饭点的时候,他总是会帮忙叫份外卖。

  熟悉李连春的常客都知道,每周三,小黑的店门是紧闭的,他活跃在各个乡村,不管是在哪个犄角旮旯的老人都能理上发。

  乡村的锦旗时常送至李连春的店中,政府的表彰也偶有提名,拘谨的他在那些合照中有些格格不入,显得紧张又羞涩。回归店中,李连春则视荣誉于浮云,对他而言,这是作为一名党员和退役军人的本分。他不仅给前来理发的军人打折,更是“惺惺相惜”。一次,李连春替一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理了发,心里高兴骄傲了好一阵子。

  从23岁孤身一人来到德清钟管,到后来的两个人、三个人,李连春在小镇组建了家庭,也越来越有归属感。“看来小黑是继续‘驻扎’在小镇了,守着他的店,守着他的家,也守着自己的情怀。”那位老师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杭州日报 记者 沈晓颜 通讯员 姚萍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浙江文明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B2-2008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