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浙江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门户网站 | zj.wenming.cn
中国文明网总站 | 聚焦浙江 | 文明播报 | 文明创建 | 未成年人 | 思想道德 | 文明实践 | 主题活动 | 榜样的力量 | 农村精神文明 旧版 | 邮箱 | 设为首页
宣传思想 | 文件公告 | 文化建设 | 文明长廊 | 人文浙江 | 全民阅读 | 理论时评 | 我们的节日 | 讲文明树新风
     
聚焦浙江  
>>更多  
· 如何创新讲述中华民族文明图景?
· 温州启动首场高校无偿献血活动
· 追忆捐资助学四十余载的上虞乡贤张杰
· 文明祭扫倡议书
· 让乡土文化之美滋养更多人
· 如何用文化来经营一个区域?
· 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 小古城,烟火气里看民主
文明播报  
>>更多  
· 52岁滴滴司机跳桥救起4岁孩子
· 30秒!他纵身跳入水中 救起五岁落水女童
· 舍弃价值36万蟹笼!浙江“船老大”沈华忠又救人了
· 七旬“阿鲁”既是医生也当“老娘舅”
· 宁波这位“中华慈善奖”获得者22年捐款2亿元
· 听援疆的她们说,在阿克苏所做最有意义的事
· 杭州一小学“学雷锋日”为阿克苏小伙伴圆梦
· 老人珠海旅游突发心梗,“浙医天团”接力急救
主题活动  
>>更多  
微信图片_20240313152102.png
19.jpg
19.png
18.jpg
zhuti.jpg
xx.jpg
   首页 > 志愿服务
胜似亲闺女 记者加入瓯海慈爱志愿服务 探访山区老人
浙江文明网     2023-03-24 10:48:33
 稿源: 浙江文明网
 编辑: 方 锶逸

  用文明力量办好事、办实事。不久前,首批15个“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为民办实事项目正式出炉。

  近日,记者深入“关爱山区孤老人”项目工作一线,亲历志愿服务。自2014年以来,瓯海慈爱志愿服务中心深入基层偏远山区,为孤寡老人、留守困难老人的特定需求提供病患护理、送医送诊、爱心理发等八大服务,以不是亲闺女,胜似“闺女”的关爱之心助老扶残。

  今天出版的《浙江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夏秋交替,雨水淅沥,位于温州瓯海山区的支坑村,已有些许寒意。吃完午饭,87岁的独居阿婆郑黄英又拉着条凳坐在屋檐下。不出意外,直到天黑前,她都会和平时一样,和院前的群山作伴。

  “阿婆,我们来了!我们来了!”此起彼伏的呼喊声在雨中响起,郑阿婆循声仰着头张望。

  连续8年,每个月至少2次,郑阿婆的家会如期变得很热闹。来自瓯海慈爱志愿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为她带来食品,为她剪发剪指甲,帮她打扫院落……更重要的是,带去子女般的情感关怀。每到这时,习惯沉默的郑阿婆总会重复说着,“是我的闺女们来了”。

  “闺女来了”,正是这个志愿服务项目名称。前不久,以它为载体的瓯海区“关爱山区孤老人”项目入选我省首批“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为民办实事项目。从2014年起,这支民间自发组成,平均年龄约60岁的大龄志愿队,常年深入当地最偏僻的农村和山区,成为最贴心的“闺女”,为瓯海山区独居老人、困难家庭送去急需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近日,我们加入志愿者队伍,成为“闺女”,走进山区服务老人。

记者和志愿者、郑阿婆合影。共享联盟·瓯海王斌摄

  “忘了怎么笑”的郑阿婆笑了

  当天,今年的第12号台风“梅花”奔着舟山而去,温州的风雨不算大,但独居在山区的老人们,屋子会不会漏水,家里有没有东西吃,都成了志愿队员放心不下的事。距离台风登陆还有半天,队员们决定冒雨进山。

  烟雨笼罩着山村。队员们指着山谷给我们带路,说是下坡路走上一会儿,就能到郑阿婆的家。

  石板台阶上长满青苔,一眼望去和周边的植被融成了一体。知道进山,我们特地穿了运动鞋,但一脚踩上去,只觉得鞋底一溜,我们赶紧把脚又用力往台阶上压了压,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

  同行的志愿者们,虽说都年长我们二三十岁,而且拎着大包小包的工具、礼物,却边谈笑着,边健步如飞。转眼工夫,我们就掉到了队尾。

  在我们身前的志愿者阿姨见状,主动伸手牵我们,“拉紧,侧身横着踩,步子更稳。”她说,帮助郑阿婆已经有8年了,这条路他们走过无数回,夏季暴雨、冬季下雪都跌倒过,“摔出了些经验”。

记者与志愿者一起进山为孤寡老人服务。共享联盟·瓯海王斌摄

  再绕了个弯,黑色瓦顶的三间两层老房子在绿林间露出了头。“闺女们”带头喊了起来:“阿婆,我们来了。”我们也跟着喊了起来。郑阿婆一个人住,周边邻居离得远,很是冷清。或许早早地打招呼,就能让她多开心一会儿。

  等我们走进郑阿婆的院子时,她已经站在门口等着了。“要降温了,我和这几个新‘闺女’一起给你挑了新衣服和裤子,好看吗?”打扮时髦的志愿者宋晓兰阿姨摊开全新的长袖衬衫,在身前边比划边问阿婆意见。我们接过衣服,为阿婆穿在了身上。

  “哎呀,冰箱里怎么还有上回买的海鲜。你可别舍不得吃啊,要是吃不完,我们买得就没劲儿了。”志愿者陆爱微阿姨擦身而过,风风火火地从屋里冲出去“抱怨”道。

  打扫院子、检查血糖血压……郑阿婆看大家忙活着,听大伙儿议论着,也不急着回话,只是慢慢点着头。

  虽然阿婆看着反应不大,其实她很开心。来之前,队员们介绍,30多年来,阿婆经历了子女离世、丧偶,长期独居着,她甚至说自己“忘了怎么笑”。2014年,志愿队刚到郑阿婆家时,她无论高不高兴都没表情,相处的时间久了,她才逐渐开始微笑、点头。

  趁着一批人围着阿婆寒暄,我们又整理了阿婆的餐桌和厨房。我们问她喜欢吃什么,没想到这一问,她突然露出了笑脸,“前阵子中秋,也是‘闺女’们来,给我烧饭吃。一桌人坐在一起,特别好吃。”

  回到慈爱志愿服务中心后,“闺女”们告诉我们,志愿队为每位老人都建立了档案,通过细致的观察,按照受助者身体状况、生活能力、经济情况等登记,并分“红黄绿”三色管理。

  郑阿婆自理能力较强,身体状况良好,高龄寡居,被定为“黄色”。与这一等级对应的,志愿者每月上门服务1至2次。情况再差些,将被归为“红色”,服务频次会提高到每周一次;如果情况更好,则被归为“绿色”,只在重大节假日时慰问或是邀请参加定点志愿服务。今年中秋节,“闺女”们就送出了上百份月饼,为这些孤独的老人带去节日的关爱。

  为什么会对这类群体专门设立一个志愿服务项目?面对我们的疑问,“闺女”们解释说,一些山里老人居住地偏僻,疾病缠身、没有子女在旁……数十个村的走访后,志愿队针对老人的困境,逐一制定解决方案。

  “既然这些孤寡老人没有子女,那就把我们当成‘闺女’吧。”这个声音迅速成了队员们共同的心声。“闺女来了”的项目名字也由此诞生。

  由于人手有限,项目服务的“红、黄”两色老人人数最初只有30多人。但如今,随着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被列入三色服务对象也逐渐累积,达到了“红色”89人、“黄色”356人、“绿色”456人。

记者与志愿者给山区孤寡老人采购物资。共享联盟·瓯海王斌摄

  “男闺女”既细心又有力气

  出发服务的当天,我们提早来到位于瓯海区新桥街道的瓯海慈爱志愿服务中心办公点集合。

  出发前,队长戴成杰递给我们印有“闺女来了”的蓝色马夹。穿着天蓝色的队服,我们走在人群中特别亮眼,而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队伍中的“男闺女”们。

  在志愿者队伍中,“男闺女”数量占了约25%。队伍刚组建时,因为需要进山调研、长途开车,男志愿者的参与度较高。后来越来越多的男志愿者加入,成为山区老人的“男闺女”。

  “为什么要叫‘男闺女’这个听起来有点奇怪的名字?”我们问道。

  “我们一开始也觉得拗口,但是觉得‘闺女’听起来很暖很贴心,有小棉袄的感觉,所以就一直自称‘男闺女’了。”男志愿者们告诉我们。

  这天,志愿者张治龙负责开车。进山前,他带我们先去趟市场采购物资。“这种荔枝干又圆又大,怎么样?”一进干货食品店,我们就直奔个头最大的果干货架前挑选。出发时,张治龙交代我们,要帮忙挑选采购的食物,标准很简单,要买好的,给老人家补补。可此时,张治龙和同行的志愿者叔叔们却直摆手。他剥开一颗又干又瘪的荔枝干让我们对比尝一尝。对比之下,丑的荔枝干肉更饱满,核更小。

  张治龙说,给老人挑选东西,不仅要选好的,还有很多讲究。例如,最初买新鲜的却不经放;买贵重的,老人却不舍得吃。最好还得营养价值高、糖分低、方便烹饪。

  采购完,志愿队里的叔叔们抢着扛袋子出发。一个个宽厚的背影,亮着大大的“闺女来了”四个字,我们此时再看却不违和了。“男闺女”们既细心又有力气,确实像张治龙说的,是不输“闺女”的。

  在郑阿婆家中,“男闺女”们发挥体力和专业优势,分头忙碌起来。“阿婆坐,我给你量量血压,测个血糖。”曾经当过医生的黄荣光,现在是瓯海慈爱志愿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说话间,他从背包里取出仪器。

  担心台风天有安全隐患,我们和戴成杰几人进屋子查看情况。只见进屋第一间便是个厨房,煤气灶还崭新的,上面盖着一层罩布,另一头被柴火熏得漆黑的旧灶台却裂开了大口子。

  “是烟囱裂了,灶台看着也不太牢固。”“厕所里的马桶圈也坏了,已经被拆下来了。”“男闺女”们带着我们把发现的情况逐一拍照记录,让队长下次再来时记得找个工匠,再买个同尺寸的马桶圈。

志愿者在帮何阿伯量血压。共享联盟·瓯海王斌摄

  更多人一起“搭把手”

  当天的志愿服务,除了到郑阿婆家,还去了瘫痪卧床40多年的何阿伯家。

  去年听说何阿伯出门不方便,“闺女”们便和村干部商量着,为他申请来了一辆电动轮椅车。前阵子轮椅车到了,这回我们刚进门,何阿伯就说要“开车子”给我们瞅瞅。

  我们一众人一齐使劲,把何阿伯从床上抬到了轮椅上。只见他娴熟地操控轮椅“开”出大门,在屋前的院子里乐呵呵地绕着我们转了一个又一个圈。

  邻居们见状,也纷纷围拢过来,看看能不能搭把手。也有村干部叮嘱志愿队,有需要尽管说,他们离得近,能顾得牢。

  “搭把手”正是这项志愿服务能长期持续运行的根本。在瓯海区文明中心的宣传培育下,“闺女来了”项目的志愿者人数现在已经达到356人。老人们的需求在哪里,志愿服务的资源就汇聚到哪里。

  从山区回来,大伙儿在办公室又忙开了。今年的重阳节在国庆期间,“闺女”们和当地郑家山村的村干部约好,国庆期间带上服务队和从山里搬出去的老人们一起回村,给留守的老人送关爱。

  戴成杰拿出一份志愿者档案,让我们匹配村子需要的送医、推拿、理发等服务内容,约几位志愿者参加活动。

  “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会随叫随到吗?”我们有些疑虑地问。

  “他们都是热心人,通常一个电话就能来。你试试就知道了。”戴成杰说。

  大家分头行动,我们试着拨通了一位志愿者裘剑克,他是一家推拿店老板。接起电话,还没听完介绍,他便满口答应:“没问题!”“闺女”们悄悄告诉我们,他因为生病患了眼疾,生活可能还需要人帮忙,但这几年“闺女来了”项目请他帮忙,他总是义不容辞。

  “进山服务已经成了我最要紧的事。”结束当天的工作前,张治龙感叹道,他说,现在不愁吃穿了,退休后就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本来退休后我的工作是每天接送孙子。但一上山就要一整天,我和儿子说,山里的老人更需要我。其实我们也在给儿女做示范,他们现在越来越支持了。”

  临走时,戴成杰邀请我们下次体验他们正在孵化的新项目。他们打算把志愿服务做进更多社区,在社区服务中,把山区里发生的帮扶故事说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加入到为老人做“闺女”的行动中。“这样,闺女们就不会‘变老’,关爱能一直延续下去。”戴成杰说。(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周琳子 朱柳霖

 

 相关报道:
[ 打印该页 | 关闭窗口 ]  
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浙江文明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B2-20080242